投入實戰,但是這些戰鬥機卻在戰爭中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即充當戰略偵察機使用,讓對方的防空攔截系統,以及空軍的防空戰鬥機無法對偵察機構成威脅!
天軍的誕生,是經歷了很多磨難的,早在21世紀20年代末,幾個超級大國就已經提出了獨立建設天軍的設想,但是最後這次努力都失敗了,因為這導致了高昂的成本,以及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但是,到了2060前後,各國在取得了技術方面的突破之後,又都考慮到了獨立建設天軍的事情。中國是最早開始這方面建設的國家,並且很快在以國家戰略防禦為基礎的條件下,成立了天軍這個獨立的軍種,並且為其投入了巨大的發展資金!
從作戰使用上來看,天軍的主要職責其實是為國家提供一套完善的,強大的,而且能夠應付任何等級威脅的戰略防禦力量。但是,戰爭已經證明,任何被動的戰略防禦都將遭受徹底的失敗。所以,在天軍成立的那一天,就被賦予了一個新的使命,戰略打擊!
只有一支能夠承擔起戰略打擊任務的天軍,才是一支合格的天軍!這是中國天軍第一任司令韋兆光上將說出的一番話,而這也是未來天軍的座右銘。所以,從一開始,天軍的重點建設就落到了戰略打擊上,而並不是簡單的被動防禦。當然,要讓天軍執行戰略打擊任務,就必須要有合適的武器裝備,而這在2067年左右,仍然是很不現實的事情。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天軍並沒有能夠將起追求的戰略打擊力量充分的發揮出來,只是充當了一個高等級偵察員的角色,為其他的軍種提供必要的服務!但是,誰都能夠看出來,在現有的戰爭體制下,因為各國都沒有能夠攔截天軍作戰飛機的能力,只要技術取得突破,資金能夠到位的話,天軍一但具備了戰略打擊能力,那將是一種帶有徹底毀滅性質的打擊能力,其帶來的威脅,甚至遠遠的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種戰略武器系統!
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場高科技,新戰爭思想展示的平臺,也是一場改變了已經維持了半個多世紀戰爭觀的一場戰爭。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場以政治利益為根本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並沒有投入全部的作戰力量,從一開始,就已經決定了這將是一場不會有多大結果的戰爭!
時間到了2068年底,交戰的雙方已經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半年多的空中戰鬥中,中國至少有400多架作戰飛機被擊落,而歐美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歐洲公佈的損失數字是:300架戰鬥機,外加180名優秀的飛行員。而美國也損失了250架左右的作戰飛機,以及100多名飛行員!
可以說,這是一場殘酷的戰爭,而雙方在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後,終於開始考慮和平解決的方法了,因為照這個強度打下去,最終出了換來更大的損失之外,是分不出高下的。而擴大戰爭規模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雙方都無法承受大規模地面戰爭帶來的損失與壓力。所以,在使用軍事手段已經無法達到政治目的的時候,就只能夠依靠外交與談判來實現政治利益了!
其實,到這時候,以色列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大撤退行動,大部分的以色列人都已經撤退到了東亞地區,而俄羅斯也在年底同意了中國與以色列的請求,在遠東地區,為以色列難民開放了一處收留地,以收留以色列戰爭難民。但是,該收留地的範圍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同時規定進入的猶太人數量不得超過150萬,而這僅僅是以色列戰爭難民的1/5不到!
大量的以色列戰爭難民被送到了中國西部地區,中國至少接納了500萬以色列的戰爭難民,另外還有大概100萬的戰爭難民則留在了東南亞地區,或者被送到了那些願意收留他們的國家去。這是猶太人歷史上有名的第三次大遷徙行動,而此時,留在以色列本土的猶太人不到100萬,而且超過90%的都是軍人,以色列的工業基礎設施也幾乎完全轉移,猶太人放棄了已經建設了100多年的家園,同時也帶走了自己的所有勞動成果,留給敘利亞佔領軍的只是一片被廢墟掩蓋的土地!
其實,正因為以色列的戰略轉移,讓中國與以色列一方在戰後的談判中吃了大虧。中國也沒有預料到,歐洲與美國對戰爭的承受能力這麼低。在中國的估計中,歐美肯定會出動地面部隊參戰,而到時候,猶太人撤離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歐美不但沒有派遣地面部隊參戰,甚至到了2069年初,就透過第三國,向中國提出了媾和的請求。這點,是一個巨大的失誤,如果中國的判斷能夠準確一點的話,以色列根本就不需要戰略大轉移了,也就不存在戰後存在多年的以色列領土爭端問題,更不會存在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