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84部分

進行大整合,只是一種小整合。即,空軍擁有一種集戰鬥機與攻擊機於一身的戰機,而海軍也同樣研製一種主力通用戰鬥機。

其實,雙方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要檢驗這些新戰鬥機的效能,是否有設計時的那麼優越,同時檢驗自己新的空中戰術思想,是否能夠適應未來的大規模空戰!當然,正因為帶著實驗性質,所以雙方沒有在最激烈的戰爭初期投入這些新式戰鬥機,畢竟那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首先,飛行員未必能夠將新式戰鬥機的效能完全發揮出來,其次,新式戰鬥機的價格也比現役戰鬥機高出許多。所以,在大規模空戰中,這些新式戰鬥機是難以現身的,只有在小規模的空戰,或者是單獨的,需要利用新式戰鬥機效能的打擊行動中,才會使用這些成本高昂的作戰飛機!

因為這場戰爭主要是在空中進行的,所以大家關心的仍然是空軍與海軍航空兵的裝備。但是,這絕對不僅僅是空軍與海軍航空兵的一場單獨表演。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海軍戰艦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但中國的戰列艦承擔起了很重要的打擊任務,歐美海軍的戰列艦其實也肩負著同樣的任務,另外,因為歐美海軍艦隊部署在東地中海,距離戰場更近,所以其巡洋艦與驅逐艦都參與到了這場戰爭中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這也是一場檢驗海軍對地打擊能力的戰爭!

中國海軍戰列艦的行動已經有了一次介紹,其實這種打擊行動是非常單調的,戰艦上的海軍官兵根本就看不到炮彈落地時的壯觀場面,火控人員只知道為火炮控制計算機輸入一系列的目標引數,然後計算機就能夠準確的計算出射擊時的引數,然後控制火炮的仰角,方向,以及需要輸入的電能。接著,火炮長就會命令開炮,將重達1噸以上的炮彈發射出去,接著對火炮的射擊狀態進行短促的修正,再發射炮彈。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無聊的過程,但是,這也是海軍戰列艦上官兵做的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了,因為誰都知道,炮彈發射出去之後,將會在5分鐘之後落到目標上,然後摧毀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比起戰列艦上其他的500多名戰友來講,火炮部門的人員就要幸運多了,因為他們至少知道自己發射出去的炮彈將帶來巨大的戰果!

其實,大家可以看出來,中國戰列艦在戰爭中的行動次數並不少,從擔任對地打擊行動主力,到支援登陸部隊作戰,到成為海戰主力,再到為艦隊提供最強大的防空掩護,可以說,戰列艦幾乎幹了海軍所有的工作,只是無法像航母一樣出動攻擊機,到2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打擊重點目標而已了。但是,在前面的介紹中,關於歐美海軍戰列艦的內容少得可憐,幾乎可以說是沒有。其實,這並不是說歐美海軍不重視現代化戰列艦,或者用美國人的稱呼來講是火力投送戰艦的發展,而是歐美各自的戰列艦確實沒有多少機會經歷大規模的戰爭考驗,自然也就沒有嶄露頭角的機會了!

早在50多年前,中國建造第一艘現代化戰列艦“太湖”號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注意,但是當時海軍強國美國卻並不看好中國的這種裝備有大口徑火炮的戰列艦,認為這是一種因為中國技術落後而產生的戰艦,是他們武庫艦的低廉版本。

當時,美國正在研究武庫艦,希望這種主要裝備巡航導彈的戰艦能夠在未來戰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來。但是,到2005年左右美國取消了武庫艦發展計劃,原因很簡單,如果戰艦的主力武器是巡航導彈的話,第一無法降低戰爭成本,第二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很成問題,在堅固的防空系統面前,巡航導彈的作用不會很大。所以,當時美國轉為發展更先進的巡洋艦,這是一種裝備了大口徑艦炮製海艦,但是其主要任務是對地打擊,即為瀕海地區的戰鬥提供有效的,成本低廉的火力支援。而在當時,美國的重點發展專案是203毫米口徑的電熱化學炮,雖然射程能夠超過270公里,但是比起“太湖”號的主炮來講,這種艦炮的威力確實是太小了一點!

其實,到2010年左右,美國已經認識到了新式戰列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對地打擊行動中所能夠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但是,到這個時候,戰列艦的海戰能力,以及防空中堅力量的效能並沒有顯示出來,道理很簡單,還沒有一場足夠強度的海戰來證明戰列艦在這方面的能力。所以,美國即使已經開始研製戰列艦了,但是其主要用途仍然在擁有絕對制海權的時候,用其進行對地支援,這一研製目的,極大的限制了美國在戰列艦上的發展速度。也可以說,直接導致了美國的第一代火力支援戰艦的產生,而這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化戰列艦,因為這種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