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部分

產品為主。進口的工業製成品中,則以積體電路及微電子元件、鋼材、自動資料處理裝置及零部件、汽車、飛機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為主。韓國進口的大宗產品中,消費品佔11。8%,工業原材料(主要是原油、粗鋼、生鐵)佔51%,半導體產品佔11%,機電產品佔24%。韓國出口產品大宗的有:糧食原料等初級產品佔8。4%,輕工業品(輕紡產品為主)佔17。4%,重工業產品(電子產品、化工產品、客用汽車小轎車、船舶為主)佔總出口的70%以上。比較兩國的進出口產品結構,不難看出,我國經濟在工業化、資訊化程度上還落後韓國不少。

產業結構。中國第一產業佔GDP的14。5%,第二產業佔50。1%,第三產業佔33。7%。第一、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分別是:50%、21。4%和28。6%。韓國的經濟統計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劃分不明顯。農林漁業增加值佔GDP的4。4%,從業人員佔就業總人口的10。2%,製造業、礦山採掘業及建築業(相當於我國的第二產業吧)增加值佔GDP的41。1%,從業人員佔總就業人口的32。7%。服務業產值則佔GDP的54%,從業人員佔總就業人口的三次產業就業人員的57。4%。

失業率。韓國的總勞動就業人口約2500萬,看他們近幾年失業人數都是六七十萬,失業率為3%~3。5%之間。沒看到他們的失業率確切含義,也許不像我國這樣複雜,我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0%。至於韓國有無隱性失業人口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韓國農村人口比重本身就極低,因此絕對不會有龐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軍。

城市化水平。中國農村人口仍占人口總數的60%,而韓國農村人口僅佔總人口的8%。中國的大大小小的各級城市嚴格意義上還不是完全的城市,因為每個城市都有相當大面積的鄉村和數量相當大的農村人口。韓國的六大城市(漢城、仁川、斧山、大邱、光州、全州)的居民幾乎百分之百的是市民。如漢城近1400萬居民中,農民只有7000多人,我居住的南部城市光州130萬人口,只有30000農民。

國民受教育程度。韓國適齡上大學的青年(指18—23歲)有75%能夠上大學,而中國大學雖然經過近幾年大幅度的擴招,這個比例也才15%。

看了以上數字,我絲毫不氣餒。可以使我們足以自豪的是,我國發展速度快,後勁足。改革開放25年來,我們的國民經濟保持了年平均9。7%的增長速度,韓國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前的25年裡,年平均增長約為7%,在這期間,也曾有過連續十多年的兩位數增長驕人的的成績。金融危機後,雖然是東亞諸國中擺脫危機較快也較成功的國家,但韓國近幾年經濟增長率一直在3%~5%之間徘徊。韓國的同行對我國保持多年的世界經濟“一枝獨秀”欽佩不已。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六;雄厚的綜合國力決不敢小視。經濟發展猶如一場長跑賽,比的是後勁,看誰的耐力行——

孔孟之道盛行於韓國——

2003年9月20日週六有小雨

早晨與在漢城的LIU通電話,聽他講來漢城快1個月的心得。由於都是經濟學者,很快進入專業話題。他說,他的辦公室離三星總部很近,常去看他們的家電及IT產品樣品,覺得,韓國這類產品在價格上與中國同類產品比,已經沒有了任何優勢,技術上也難說有什麼特別之處。韓國產品缺少競爭力的原因是成本過高而導致價格奇高,主要又是勞動力太貴,韓國工會力量很強大,動不動組織勞工罷工,而這種現代化的流水線,缺少任何一個熟練工,生產就得癱瘓。所以,罷工——勞動力價格貴——產品價格高——無競爭力,就成了一個惡性迴圈。正因為如此,韓國有很多大企業集團想把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一是勞動力便宜,二是中國政局穩定,再加上各方面的限制,實際上罷工事件比較少。我聽了,認為,韓國國內企業面臨的這種情勢,對**總理提出的振興東北計劃倒非常有利。東北是我國重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好,科技實力比較雄厚,熟練技術工人數量大。差只差在東北地區的“市場意識稍差”,故近十來年經濟發展比珠三角和長三角慢了許多,現在很多生產要素閒置,下崗工人問題多多。如果能廣泛吸引韓資進入東北,真不失為一振興東北的好思路。再加東北地區,是我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地,與韓國文化風俗語言也較接近,如果韓資大舉進入東北,真是中韓雙方互利雙贏的好事。

我們在電話中還談到儒家文化對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