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學生寫的“boycottUSAproducts”(抵制美貨)的字樣,就連用卡車運水果來街頭零售的農民也在車上掛個牌,上寫著中文“身土不二”(本國產品之意)——
無所不在的漢語方塊字——
2003年9月11日週四上午晴下午雨
早晨七點半起床,出門散步。今天往對面的山頭上爬。山上種著番薯、蔬菜,更多的是一座座墳墓。從墓碑文上最能發現中國文化對韓國風俗的影響。一般的碑文只簡單的用漢字寫著諸如“學生(或學士)羅州XXX先生之墓”,下面是“配XXX氏,孺XXX”,顯然相當於中國碑文中的妻、兒女落款了。地位較顯赫死者的碑石高大,墓誌銘(碑文)冗長。有塊碑石上的碑文長几百字,裡面方塊字佔一半還多,所以內容大致能猜個不離。由此我想起韓國受到多元外來文化的影響話題。
()免費TXT小說下載
我有限的韓國曆史知識告訴我:韓自15世紀朝鮮王朝(我們常稱李朝)建立後,才有自己的本民族文字,也就是現在通用的表音文字,以前一直是用漢字。直到1910年,韓(朝鮮)變成日本的殖民地前,漢字都是韓國人的主要交流工具。日本人進來後,在韓推行日語,二戰後,歐風美雨東侵,韓國文化中英語影響日重。來了十幾天,我的感覺是,在韓國上流社會里,還是以懂漢語為榮,至少有附庸風雅的味道。如我在朝鮮大學碰到幾個並非學習中文出身的教授,他們遞給我的名片上,最主要的一行大字都是中文寫的:XXX教授,文學(或其他學科)博士。書店裡學術著作書名往往用漢字寫,內容則是韓文。還有一般較有重要意義的建築物上都有漢字作房屋名,但其他的文字都是韓文。
今天是中秋節,山上卻有不少全家出動的,來掃墓、祭奠先人。找到墓後,他們個個面對墳頭,表情凝重,或者雙手合十,或者在胸前划著十字,口中唸唸有詞。有的婦女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然後是擺上鮮花、供品,全家繞墳墓緩行一圈。
中秋節在韓國的節日效應顯現出來了:
這兩天前往漢城、濟州等旅遊地的飛機、火車、高速巴士的票全面告急。有的是可以買到去的票,不能保證回程的票。私家車出門情況也不妙,看電視,發現各城市之間高速公路上都車滿為患,車輛堵塞嚴重。
商店紛紛關門,員工都回家過節或與親友外出旅遊觀光,連銀行、郵局都縮短開門時間。幸好有學生事前提醒我備足食物,否則得餓肚子了。
城鎮裡的街市上空蕩蕩的,公車上幾乎空無一人。
晚上,家家戶戶都放禮花,焰火,但沒聽到鞭炮聲,是不是韓國也禁放?——
從資料比拼中韓經濟——
2003年9月14日週日晴
自從8月29日來韓國光州朝鮮大學講學以來,出於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的職業眼光,事事總喜歡比較一下中韓兩國的基本資料。大到GDP、小至農貿市場物價。今天一天都泡在網上如飢似渴地查閱韓國的經濟社會統計資料。韓國能提供這方面資料的網站不止一個,但最權威的是韓國家統計局(KNSO)網站。如果光從來後這十幾天的表面接觸看,韓國比中國似乎發達不了多少,至少光州就談不上比北京好在哪裡。但細讀這些統計數字,不由得我不有所觸動。我透過比較幾個一般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試著看看中韓經濟差距。我用的基本上是兩國2002年底的統計資料。
國內生產總值(GDP)。韓國人口接近4800萬,GDP總量也接近4800億美元,年人均GDP過了10000美元。應該指出的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確實使韓國經濟大傷元氣,1995年其GDP總量曾達到過4800億美元,人均GDP超過11000美元。可見現在還沒有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我國人口總數12。84億,現在GDP總量摺合美元約1。27億,人均差不多1000美元。2001年,年人均GDP我們在世界上排140位,韓國排51位。
外貿及結構。外貿額反映一國的對外經濟依存度和開放程度。中韓兩國都是對外經濟依存度很高的國家。韓國進出口總額約為3200億美元,對外經濟依存度近70%。中國大約進出口額約為6200億美元,對外經濟依存度在50%左右。衡量一國外貿實力不僅要看總量更要看結構,即要考察該國的進出口產品的種類。在中國出口的工業製成品中,以化工、輕紡、橡膠、礦冶、機械裝置等為技術含量一般的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