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
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是第二十四層天頂,有兩條岔路,其中一個岔路涉及到三果羅漢證四果羅漢。
若於舍心:舍心就是修舍禪、舍定、舍苦、舍樂這個心。發明智慧:是已成就了智慧。慧光圓通:他證空不入空,見道即是證道,在有即是空。因為阿羅漢是證空。而三果羅漢不證空,他明白了是那麼回事,但不要那個人我空的靈體。便出塵界:是在塵出塵,不需要入空才叫出塵。成阿羅漢,入菩薩乘:菩薩乘就是要從空出有。這種出法來講,就是當下變阿羅漢的這種煩惱身——相對而言,四果羅漢是不是還有塵沙煩惱啊?變塵沙煩惱身——當下就是菩薩願身。他不需要去證個空然後再來出有。
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實際上就是明心見性的大阿羅漢,證空不入空,修菩薩道。這個最起碼是《金剛經》的佛。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這裡是講鈍根阿羅漢。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他跟前面利根阿羅漢都是修舍禪,但他是按部就班,心量小。覺身為礙:因為鈍根阿羅漢就是要證空體、證靈體,不要這個肉團身。四空天人也是一樣,要把這個肉團身除掉,只想象我們靈體多自在。這個靈體可以跟肉身相對獨立。銷礙入空:他這個靈體當下離開肉身,但是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比有身體的時候更加自在。
如是一類,名為空處:這進入了天道第二十五層天,也是四空天的第一層天,叫「空無邊處」。他已經沒有肉團這種障礙,而歸於空處,和虛空成為一體。阿羅漢到這個時候就相當於一隻眼睛,佛法裡也講,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沙門一隻眼,他眼睛看到的都是他。這個無邊處就是沒有可以分別的這種界限。
此界天人壽命是兩萬大劫,身高沒有了,他沒有形段了,是無邊的高,同時是不是無量的小啊?在這個時候相對而言,他得到了那種小大不二的法味。但是這個阿羅漢還有我執,也就是法我執——這是我,我所面對的外界是他,他看到山河大地還是山河大地——但是他一念要怎麼來怎麼去,山河大地不能為礙。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這是四空天的第二層天,也是第二十六層天。注意,我們是順著阿羅漢這個天講吓來的,但在四空天裡除了有三果羅漢來證四果羅漢,還有凡夫外道來證四空天。我們先講阿羅漢這個層次。
諸礙既銷:這是承上啟下。承上,是指第一個空天已經沒有肉團身,身根已經銷掉了,證到一個靈體。
無礙無滅:這裡是啟下。前面「諸礙既銷」是說身已經空掉,這裡進一步把這個心向細處來成就。「礙」是指生塵,滅是指滅塵。「礙」是表記憶,「滅」是表忘記。在這個心法方面來講,對於前面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本來是作為法塵保留在阿賴耶識裡,那麼在這個時候前面的這種東西都沒有了。生塵、滅塵、回憶和忘記都沒有了。
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六識比較粗濁,七識也叫「末那」,在三細無明裡屬於轉相。每一個眾生都有第七識,所有的第七識共一個第八識,這個第八識叫阿賴耶識。而每個人又執著於自己的第七識,把末那識分成兩半,就是前七轉和後七轉,前七轉是對外攀緣,後七轉是對內攀緣。當阿羅漢修到這種程度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六根對六塵產生六種意識,這前一半是不是沒有了?是不是就拽到後面來了?後一半攀緣這個阿賴耶識。所以現在的任務是在阿賴耶識裡做文章,現在第七識對這個肉團外面六塵已經沒有執著了,自然而然「全於末那」,在阿賴耶識裡就留著第七識的一半。講一半是方便說,他有沒有減少一半呢?沒有。我們這個靈體沒有大小,大也是他,一半也是他,那無量萬分之一還是他,就妙在這裡。
如是一類,名為識處:這個半分末那呢,現在就把阿賴耶識作為他的所緣,這個第七識始終在攀緣。怎麼攀緣呢?阿賴耶識的見分是不是他呀?他把那個見分就執著為裡面的我。我們這個肉團身是不是相分啊?把它就執著為外邊的我。現在他外邊的我放下了,執著裡面的我,執著在阿賴耶識,把阿賴耶識作為他的所緣之處、攀緣之處,所以叫「識處」,這個心到了這種境界。也就是說,與外面的六根、六塵境界已經遠遠隔離。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