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第49講

個理由來了。明明七綰就是七結,八綰就是八結,一萬綰就是一萬個結。

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還講出許多花樣來了。也不是七,也不是五,那我不講六,講多少啊?還反過來,沒有理變成有理了。

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又錯了。佛難道就允許你第一個叫結嗎?還什麼第二、第三綰就不是結了。他還是以下劣心來測度佛的智慧。你講第一個結就已經錯誤了。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

在這仍然提醒他,你明明知道這條巾就是一條巾,我打了六個結你就講是六個結,你怎麼就不懂得我再三追問的目的就是要逼著你,就是要讓你知道,不管是幾個結,它就是一條巾。這就是叫我們在相要見到性,不要被相所迷惑。你講那條狗只是條狗嗎?它就是你前世的姥爺。這個泥巴只是泥巴嗎?它就是你八萬年前的大舅,這是講第二義諦。講第一義諦,你八萬年前的大舅是誰啊?還是你自己。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

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六個結本來還是一個巾體。難道因為打了結就有異?就不是這條華巾了嗎?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這裡就進入修行次第,我現在把最後打成的那個結說成第一個結,行不行?

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

不也,世尊:阿難講不行。

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他先後次序不能顛倒。佛在這裡如果再把他否定的話,他們心會更加亂。何況講「如是」也可以往下開導,有時要順著眾生的習氣。這就叫逗機觀教。

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在方便引導的同時,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根本之法。這句話是畫龍點睛。在講這個法的時候,順便把那個根本之法再次提起。前面好長一大段是不是講六根根本是一精之明?這段話順便帶出,就是讓你始終不要忘記了六個結是一條巾。至於怎麼解法,這裡好商量。令其雜亂,終不得成:這個算你阿難說得對,不能把次序搞顛倒。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這句話非常費解,在前面講到三細六粗之相,就某一根而言,它是不是都要經過六個環節啊?這六個環節與五濁的形成,是不是也對應起來觀照?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這就是真心本來面目的特徵。「畢竟同」就是一條巾,怎麼「生畢竟異」呢?生出來六個結。你說它同吧,它畢竟有六個結相;你說它異吧,它是一個本體,是一條巾。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這些話都是話中有話。山河大地障礙我們,要到美國去還要搞護照,還要乘飛機,要到太陽去又不知道怎麼樣。實際上佛在這裡告訴我們,星星月亮、山河大地都是一個人一個念。當我們破除了我執,破除了煩惱習氣,我們到哪裡都是不動而至。所以「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是不是比喻我們迴歸大光明藏吶?「願樂一成」就是成佛。把這個結一解,是不是一條巾呀?結不解,我們執著這是我,那是你,這是三,這是六,是不是還是一啊?要明白。「願樂一成,復云何得」又是畫龍點睛。這條巾本來就是一條巾,還是因為我們把結解掉才是一條巾啊?它本來就是一條巾。但你不解,有沒有形成一條巾啊?不解,他非要把它當成結。

這明顯地是講通教的境界。即使這是阿彌陀佛,是三十二相,也要判為無明相,要把它破掉。它必須要破相見性,破有歸空;那麼小乘人更是這樣。可是到了圓頓菩薩修《法華經》《楞嚴經》,需要不需要解呀?不需要解。你這個結當下就是巾。這就是在相見性,即相即性。

所以這個「復云何得」是反問,我把結解了,得了個解名,得到個什麼東西?你何必多此一舉啊?可見佛一邊恆順他們這個巾要怎樣怎樣解,一邊又講這個結解了是巾,不解也是巾。能理解這個良苦用心嗎?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此結若存,是非鋒起:阿難還在著相,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