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諸和合俱生變異:不僅各種味單嘗,然後還要把各種味配合起來,互相之間搭配,看和合起來以後它又會怎麼變、怎麼異。這裡還有許多學問。有毒無毒:有時候比如治肝的藥可能傷到腎,這些東西怎麼樣搭配?悉能遍知:為什麼能遍知啊?因為他生生世世都是幹這個事。
承事如來,了知味性:因為生生世世當名醫這個原因,能夠得到如來的指導。「了知味性」,明白了這個味性的本來面目。
非空非有:這個味道如果從食品來的,食品自己知道與你有什麼關係?如果從空來的,應該常有啊,事實不是這樣。如果從你舌頭來的,你只能嘗一種味道,蘋果只能生一種味道,你舌頭還能生多種味道嗎?可事實上能啊。這個味道不是舌頭來,不是藥品來,不是天空來。所以叫「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非離身心:這個味道不是我們自己生出來的,但離開身心你能不能知道啊?非因緣非不因緣。
分別味因,從是開悟:這個味道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隨著種種緣分變現而已。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昆」就是老大藥王菩薩,「季」就是老二藥上菩薩。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在釋迦牟尼佛法中,我們已經證到法王子的位置。因味覺明:因為觀照味性而得覺悟明理。位登菩薩:起碼是等覺位的。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佛問我因地修行的法門,我就是從藥品的味性而開智慧。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跋陀婆羅:解釋成漢語叫賢首,或賢守。解釋為賢首,是因為他已經證到等覺位,是菩薩之首;解釋為賢守,是根據他因地修行的特徵——跋陀婆羅菩薩因為在因地輕慢常不輕菩薩而下無間地獄,而他又因為在世的時候受持過菩薩戒,所以雖然下地獄,但是他的菩提心也不退轉,他能守護自己的善根,所以也因此緣分,他還能繼續在釋迦牟尼佛座下得道。並其同伴十六開士:這是個修行的團體,除跋陀婆羅菩薩之外還有十六個同修。「開士」,就是已經開悟、已經明心見性的菩薩。於浴僧時,隨例入室:佛制戒律,出家人半個月洗一次澡。
忽悟水因:「水因」在這裡應該是說為觸塵。水與身體接觸了,是不是一種冷暖離合的感覺啊?既不洗塵:「洗塵」就是洗身體上的汙垢。江蘇人土話叫坑,山西人叫泥條。所以離合那個東西不給你洗塵,就是洗了塵、洗了那個泥條,也不能造成觸受。
亦不洗體:佛在前面講,觸塵不是由身體裡出來的。如果是身體裡出來觸塵的話,它出來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感到從哪裡出來跑到手掌上來?那麼手掌離開以後,那觸塵到哪裡去了呢?如果是我們身體出來,是不是還應該回到身體裡來啊?那在我們身體裡應該有一個來來往往的感覺。實際上還包括,這個觸塵也不是從水而來——如果是從水而來,那水裡的感覺與我沒有什麼關係啊,那它離開我時,我怎麼能感覺到那個離與合呢?
中間安然:雖然找不到這個離合的真實來龍去脈,但在這個水、這個泥條、我身體的這個中間呢,我明明白白地能感受到這種東西宛然現前。得無所有:但從水裡、泥條裡、身體裡,都找不出來。
那圓教呢,當下就知道就是由我們的真心本性隨緣變現。他如果懂得這句話,就不要修無量劫的這種禪定。通教、別教見如來藏真性是似見非見,所以要透過修行來證實,這個東西到底從哪裡來的?你別看他那一觀,不知道要觀多久,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都說不準。那麼像他修這個法門,絕對不是指佛出世第八千次示現的時候才開始修,而是多生多世都修這個法門。
宿習無忘:因為多生多世都是修這個法門,所以這個金剛種子歷經多劫不能忘卻。即使後來因為輕毀常不輕菩薩在地獄裡過了千劫之後,再出地獄遇到釋迦佛,仍然修這個法門。
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由於過去與釋迦牟尼佛結了這個惡緣,所以與佛菩薩結惡緣也能得度。如果一個人要誹謗佛法,他早晚都會誹謗。那你提前跟他結法緣,讓他提前受報,是不是也提前得度啊?對於自己的親朋好友,要儘可能地勸他們學佛。這裡的「無學」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無學位,這個時候他已經達到無功用道的境界。所以這個菩薩已經是等覺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