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煙氣,也不是猛烈地衝進這個鼻孔中;是悄悄地進來這個香氣,顯得很輕安自在。
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你如果講這個香氣是木頭來的,那木頭沒有燃燒的時候它怎麼不來呀?如果它是天空來的,那麼不點沉香的時候,天空怎麼沒有香氣?你如果說煙來的話,那為什麼聞到香氣的時候,煙氣並不嗆人?如果是火來的話,那麼火不燒木頭的時候,那個火怎麼沒有香氣啊?
去無所著:香氣沒有了,我們看不到它到哪裡去了。來無所從:上面講的「非木、非空、非煙、非火」是不是「來無所從」啊?雖然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當如是觀照的時候,提起一個正念,心就安下來了,是保持這種心態。
由是意銷發明:前面已經觀照到位了,似乎明白這個道理了。保持這種境界,再也不要打妄想。這裡「意銷」跟前面一樣,已經破除了色漏、欲漏、無色漏。在禪宗境界裡,這叫三無為。提起這個正念好好用功。「意銷」,把種種妄想已經排除了,意銷以後是不是把心收縮到一點了?他自然而然要爆發,叫「發明」,這種境界唯有親證才知道,不可以用語言講明白。發明無漏:就是證到三無為的境界。
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就以他觀照香塵這個修行次第來給他印證。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塵氣倏滅」就是三無為,「倏滅」是當下消除。「妙香密圓」,對通塞二塵、香臭二氣已經沒有分別執著,體現出這種自在本性。他證到一切的外塵境界都是「妙香」道,周遍法界。任何一法,不從他得,不從自得,不從天得,也不從和合而得,都是透過一定的因緣和合而自然體現。他有一個香氣,那是不是悟到臭氣啊?所有的法都是這樣,都是我們的自性。你不能說香氣是妙香,是我的自性,那臭氣就不是我的?那麼他到了這種程度,對香臭苦辣、甘露水、老鼠藥,沒有區別了。他是從觀照「香塵」而成就道行。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佛問我因地修行的法門,我就是從觀照香塵起修證果。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藥王藥上:這是弟兄二人兩個菩薩。法王子:一般是指到等覺位以上的菩薩,或者已經到妙覺菩薩,僅僅是還沒有去佛位。廣義來講,所有的眾生都是法王子。五百梵天:都是跟隨藥王藥上的這些學生弟子。
我無始劫,為世良醫:注意,為什麼文殊菩薩把前面的二十四個菩薩的法門否定,不適合初機修行呢?這二十四個菩薩修行的法門,各有他的特殊性,這不是一般人所能修行的。如果說你跟藥王菩薩一樣,無始劫都是為世良醫,那你修味塵這個法門也能成就。
據《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記載:藥王菩薩與藥上菩薩本是一對兄弟,一名星宿光,一名電光明。星宿光長者在過去世琉璃光照如來像法時期,因聽聞日藏比丘廣贊大乘菩薩本緣,演說如來無上清淨平等大慧,心生歡喜如聞甘露藥,因此而以各種雪山良藥供養諸比丘眾,發菩提心,作菩薩願;電光明長者亦心生隨喜,效學兄長。眾僧服良藥已得聞妙法,以藥力故除去四大增損及煩惱嗔恚二種病,因此藥故,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未來世悉當成佛。釋迦牟尼佛知道以後,還告訴彌勒菩薩說:這位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將在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也將在藥王之後成佛,號淨藏如來。
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這兩個菩薩無始劫以來都是發心救苦救難,娑婆世界所有的樹木花草、泥巴瓦塊,他們全部要嚐到,而為此更是不知道多少次犧牲生命。他們生生世世都是發的這個大願。一人果真發大願,十方何處不加持?如果我們發願生生世世受持弘揚《妙法蓮華經》,我跟大家講,你生生世世都有諸佛菩薩、護法神明神差鬼使讓你能遇到正法,讓你能有法緣,讓你能有弟子眷屬,就看我們的願發得真實不真實。若發願真實,我們就一定能夠力隨願來。你打一個妄想都會受報,何況我們發大心?發菩提心是金剛種子,但是有道無道,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