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不變為俱非世出世間,成庵摩羅識」,怎麼隨緣不變呢?我雖然顯現出六凡法界、四聖法界,但我的真心沒有變。上面是講「即一切法」,後面是講「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叫俱非,即一切法叫俱即。這叫淨識。髒的也是我,淨的也是我。現髒現淨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都是我們的智慧妙用。淨和染都是我,這是真正的淨,要明白。
所以圓頓大法的妄也好,淨也好,既要區別於世間法所謂的妄和淨,又要區別於方便法的妄和淨。許多人對於把這個別業妄見說成菩提都不理解。我再三講,如果一個人都不會想壞主意,都沒有做壞事的能力,他能不能成佛啊?不能成。不在於我們做不做,只在於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這就是我們的報身功德。煩惱即是菩提,造業即是解脫。沒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我們懂得了,明白了,就自在了,就可以隨緣妙用。
這裡呢,特別是講別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薩和圓教初住位的菩薩,是以佛的境界、以一心三藏在觀照,所以成就了「法性無量壽」。從本性上來講,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無量的時間都是我一念,這是縱向來看;從橫向來看,東南西北上下十法界森羅永珍萬法,無一不是我。從時間、空間、萬法上來講,無非是我當人當下一個念。這叫法性無量壽。
關於解六結,這以上是藕益大師的註解內容,可以幫助大家加深理解。
我們修行的整個過程,也就是說按照觀世音菩薩的這個次第,實際上就是聞思修入。我們重複一下,「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一開始就展現出從悟門進入修門,再進入證門。聞思修入一定是透過讀《法華經》《楞嚴經》開智慧以後來修行,可我們是企圖透過種種方便法門來明心見性,搞反了。這是低階錯誤,不應該發生。第一卷講得很清楚,你不明心見性,「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華嚴經》也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佛講這類話都不需要解釋,可我們就會犯這個錯誤。
至於耳根圓通法門解六結這個過程,你可能是幾個月,可能是幾天,可能是幾個小時,甚至一念你就可以有大大的成就。整個過程是不是逐步地由粗到細,而且始終不要忘記了,「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頭腦裡出現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所以這種修行很快。更何況圓頓大教的修法?我們是怎麼修啊?在有即是空,始終帶著這個念。有也好,空也好,都是我一念現前。你保持這一念觀照,要不了一個禮拜,你奇蹟出現。
怎麼奇蹟出現呢?人家打你、罵你、背後誹謗你、偷你、騙你、哄你,在過去你要跟他拼命,在現在你想生煩惱都生不起來。成佛是不是很容易啊?只在於你願意不願意。你願意當下成佛,還是過幾天再說,還是等到死的時候?但是你已經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不觀照,你都不會落三惡道。我之所以把這段講細一點,包括藕益大師的這個解釋,你只能作為參考。最圓融的是圓瑛大師、交光大師的解釋。
現在我們再看這段經文。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超過了世間是不是就到了出世間?超過了出世間是不是又到了世間?這就是一心三藏。十方圓明:空也是我,有也是我。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這是證入大光明藏。原來我這個觀世音菩薩就是原來那個觀世音如來,原來我還就是釋迦牟尼如來啊,我原來就是阿彌陀如來,所有的老古佛都是一個佛啊!妙不妙?「十方諸佛」包括三世諸佛,一佛不漏,合為一個本體。「本妙覺心」,我經常問大家,我講了這麼多經,在沒有講這些法的時候,這些法在不在我心裡啊?在。在我心裡有沒有形相?沒有。你們沒有聽到這個法的時候,這個法在不在你們心裡?在,不在你心裡的話你永遠聽不到。既然在你心裡、在我心裡都沒有形相,那這個法是不是一個心吶?這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
我看藕益大師的解釋也很妙,比我講得好。這是藕益大師精闢的論述,「證得眾生同具平等如來德性。諸佛本妙覺心,即是眾生心內諸佛」,這個話講得太妙了!妙絕了!諸佛是不是在你心裡啊?那在你心裡,你心是佛,你這人是不是佛?「上合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你證到這裡了,這是諸佛的慈力,你跟他已經通了。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原來這些眾生都是我,所以眾生是不是同一個本體啊?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燻聞脩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