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第43講

而不知道迴光返照自己的本性。把虛空當成是它,當知道自己本性的時候,虛空是不是就是自己?所以在這個劫濁中有一點迷情,叫認己為物。

有見無覺:阿羅漢破除了行陰,破除了身根,證得了第七識;但他還不知道後面還有第八識,還有第九識。所以劫濁呢,包括小果聖人在內,都有這個劫濁。超越了劫濁,也就超越了色陰,最起碼證到阿羅漢。

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我們六根之性、能見的這個見性與虛空迷執造成劫濁,在這裡呢,虛空包含世界萬法。有些法師把劫濁解釋為時間的汙染,那從《楞嚴經》這句經文來看,好像又變成是虛空、空間的汙染。注意,在佛法裡,時間、空間、萬法是不能相分的。所以解釋劫濁,根據《楞嚴經》全文的通義應該說為,時時事事處處在我們心中都形成了顛倒。那劫濁是如何形成的,佛在這裡是總括,在前面168個字裡講得就比較詳細。

你看,「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我們真如本性不守自性,一念而有無明,這個一念業相就已經造成虛空之相,緊跟著再有第二念無明,第三念、第四念跟著來就到了轉向,轉向就是第七識。這個時候,它已經是空見不分,緊跟著地、水、火、風世界萬法出現了。第七識就開始起念分別,然後再形成六種能見的見性再形成六識,這時就把所看到、聽到、嗅到、嚐到的一切的萬法當成是它,叫認己為物。把能見、能吃、能聽的這個東西當成是我,叫認物為己。這叫劫濁。這個劫濁是造成後面的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基礎。

五濁是次第圓融的。所謂次第,各有各的特色。所謂圓融呢,沒有哪一濁不是哪一濁。你說劫濁是不是見濁?是不是煩惱濁?是不是眾生濁?都是的,但是又有各自的特點。注意,《楞嚴經》從頭到尾讓你每上一堂課,都足以開智慧,所以叫開悟的《楞嚴經》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