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自己悟到自己的毛病。佛估計他們就是講聽不到,果然就是這麼回答。
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你既然講這個不聞,你怎麼知道不聞的?就算是聽不到,那你是怎麼知道聽不到呢?是不是因為你耳朵聽到了那個聽不到啊?要不然你怎麼知道聽不到的聲音。這一點把凡夫的心是不是變細啊?這是我們非常容易忽略的問題。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時羅睺羅又擊一聲:這一聲又很重要,就是這一聲來驗證他那個不聞對不對?你如果講不聞,沒有聞了,再擊一次他應該不應該聽到呀?就不應該聽到,可是他又聽到了。所以你看看,這一步套一步,很有意思。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這是第二次問。沒有這一問,我們怎麼來檢驗到底能不能聽到啊?
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俱聞:是不是把不聞否定掉了?如果前面不聞是沒有聞了,那你就再也聽不到東西了。這個能聞之性不管你有聲音也好,沒有聲音也好,它都是現成的。有聲有動就現動,無聲有靜就現靜。它隨著這個動、靜二相來顯現出聞性的不生不滅。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你怎麼樣就講能聞?怎麼樣就講不能聞?把這個概念搞明白。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阿難講得很天真,不出佛所料。有聲音叫有聞,沒有聲音叫沒有聞。聲音可以有可以無,但是聞性與聲音有無有什麼關係啊?它本來就是存在的。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有頃,羅睺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佛問阿難:汝云何聲?云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阿難把這個有聲跟有聞變成同一個概念了。有聞是心法,是靈知。聲是色法,是頑物,它沒有靈性。這兩個東西不能混淆。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矯亂:就是講話文不對題,含糊不清,莫名其妙。
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接照無分別法來講,聞和聲是不是一回事呀?可是對分別法,你要弄清楚。所以在這裡你能不能講誰對?懂得了一心三藏,哪有什麼矯亂不矯亂?哪有什麼對不對啊?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先前敲鐘兩次就是解決這個問題。鐘停止你說聽不到了,無聞了,聞性沒有了,那我再敲你怎麼又聽到了?所以他那個「無聞」是聞到靜音。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知」就是耳識。耳識或有或無,就是聽到聲音有或沒有,是所聽有沒有的問題。豈彼聞性,為汝有無:怎麼可以把能聽的那個能緣說成你聽到就有,聽不到就沒有啊?沒有這個道理。聞實雲無,誰知無者:假設確確實實沒有聞性,你怎麼知道沒有聞性?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聲」是所緣,在能聞的聞性面前,有生有滅。「生」是動相,「滅」是靜相。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並不是你的聞性隨著聲音有就有了,隨著聲音滅就沒有了。沒有這個道理。聞性是不生不滅之法,隨有現有,隨無現無,隨靜現靜,隨動現動。它隨緣顯現。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聞性」不是生滅法。講到底,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法是生滅法。生必有來處,滅必有去處。可是如來如來,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那歸到究竟法,是不是真心變來變去呀?是真心自己在「變現」。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佛找到了他的病根,你連心法和色法都不能區別清楚。難怪啊!何怪昏迷,以常為斷:你把那個真正存在不生不滅的本性作為斷滅空。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到現在就總結一下,你阿難不能這樣講啊,什麼離開了動靜、明暗等六塵十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