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三十個等級。因為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從一開始明心見性,他見到的就是真如全體。
在這段經文後面把這個住位菩薩又劃分為十個信位,這也是佛的良苦用心,把事情說得很細,好讓我們有一個比較,有一個對照。所以我們講五十五位也好,四十一位也好,六十聖位也好,不要太執著,是大概地有個方向好幫助大家理解,你沒有辦法把他非要理到什麼什麼位。
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第三漸次叫「違其現業」。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幹有其慧,名幹慧地。欲習初幹,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這是總結經過了三漸次的修行人的心態。
欲愛乾枯:包括殺盜淫妄、對名聞利養的種種貪心,這種慾望斷盡了,不會再起了。根境不偶:就是觀世音菩薩前面講的離根解結,心不往外攀緣了。「境」就是外六塵,「根」是六根,「偶」是因緣和合。能緣與所緣分開了。現前殘質不復續生:我再也不會六道輪迴為凡夫了,但是願身再來又當別論。
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所謂「虛明」,就是能看破眼前一切萬法的來龍去脈,就是能夠明心見性,不為假相所迷惑。「純是智慧」,看到這個蘋果——這個蘋果真甜——你這是煩惱,這是愚痴;我吃這個蘋果——這個蘋果就是我,我就是蘋果——這就是智慧。為什麼要吃它呢?我不吃它就不足以維持這個生命,就沒有辦法教化眾生。本來是臭皮囊、是個飯桶,這下變成法器。
慧性明圓,鎣十方界:「明圓」,不再重複。「鎣十方界」,小乘人可以知道一個小千世界的來龍去脈,大乘人可以知道一個大千世界的來龍去脈,乃至十方無量世界的來龍去脈。但是見道與證道又有區別。籠統地來解釋,修行人明心見性以後感到了自在無礙,放下了、解脫了。「鎣」是表明亮的意思。
幹有其慧,名幹慧地:這是幹慧地菩薩的境界。習氣習氣,是不是帶有潮溼、滋潤的特徵呢?習氣沒有了,就表證果了,表幹了。過去的習氣是來潤自己,得到佛菩薩習氣是潤萬法。前面清除了我執,也叫幹慧。
欲習初幹,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所以這個「幹」是不是承上啟下啊?承上,幹掉了潤自己的那種習氣;啟下,我們還沒有得到佛法的那種法流之水、法流氣氛,來更加成就自利功德,並以此去教化眾生。
在這裡叫前幹慧,如果六十聖位算起的話,到幹慧地是第四位,前面三漸次是三位,後面加五十五個妙菩提路是不是五十九啊?還有個等覺後心到六十,這是菩薩的六十個聖位。到了妙覺就成佛了。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
一般的經典從初住位算起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麼《楞嚴經》呢,它從初信位算起。圓教這個信位菩薩的位置就已經不得了了,別教初地只能達到圓教住位的境界,差三十個等級。所以從幹慧地起,也就是說,我們在圓教進入證道位一般地是從初信位開始算起,開始修證正法。前面到幹慧地起呢,屬於已經輕裝上陣,但那還屬於凡夫的境界;到了圓教信位菩薩,真正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從圓教位開始,以一心三藏作為因地心來修證,這是證果。
即以此心:就是前面的幹慧心,從這兒開始。中中流入:「中中」,是有條不紊、菩提不退的意思。因為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中間不打閒岔,沒有諸委曲之相。
圓妙開敷:「圓妙」理解為一心三藏。「開敷」,是不斷地在錦上添花,在擴大成就,加深定力。「開敷」就是講樹開花時,有一朵開了就不愁有十朵,有十朵就不愁有百朵,慢慢地慢慢地全部掛滿了花朵。從真妙圓:方便來講,通教從法我空、人我空二空開始,小乘人從人我空開始,六道凡夫從方便菩提心開始行善積德,但我們這裡重點是觀照一心三藏。
重發真妙:前面「從真妙圓」就是帶果,「重發真妙」就是行因。我們修行就是要達到這個果地,它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比如看到前面的燈光了,是不是帶果了?要拿到燈是不是往前走啊?這叫「重發真妙」。每走一步是不是接近燈光一步?品位是不是提升一級啊?就形成下面的五十五位菩提路。妙信常住: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到底對如來藏真理聽懂了沒有?你信不信?「妙」就妙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常」,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隨拈一法,隨拈一物,無非諸佛如來法身真常。你明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