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己的同分妄見吶?你把它當成它了嗎?
為復此見,縮大為小:這什麼原因呢?是不是我們這個見性本來很大,它還會變小啊?為當牆宇,夾令斷絕:還是我這個見性遭到不幸,被牆隔斷了?前面講的是自己的原因,後面講的是外界的原因。願垂弘慈,為我敷演:「敷演」就是開演。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一切世間,大小內外:阿難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萬法,這裡大小多少、內外方圓、紅黃黑白;能夠看到、聽到、感覺到的,統統包括在內。諸所事業:「事」,表具體的事情、事物,帶有形相之義;「業」,表種種的變化造作,帶有動作之義。「事業」二字說盡了世間萬法萬相。所以懂得一心三藏的人,他講唐詩宋詞是不是都是一心三藏啊?
所以這段經文,「各屬前塵」:這四個字要觀照為,我們眼前的一切的境界與我們這個見呢,來大現大,來小現小。就跟一面鏡子一樣,你搞一個大籃球,它是不是現大籃球啊?你搞一個小乒乓球,是不是現小乒乓球啊?你能不能講鏡子有大小啊?癩蛤蟆來就現癩蛤蟆,鮮花來就現鮮花,你能不能講鏡子一會兒那麼美,一會兒那麼醜?不能這樣講。打這個比方,你就知道怎樣用心。
不應說言,見有舒縮:你怎麼能講你的見有大小啊?它是來大現大,來小現小。那麼既然能現的這個見性沒有大小,由此可以推廣到是不是能現無量大呀?是不是也能現無量小呀?那樣我們就真正得到大自在。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
方器這個比喻大家一聽就明白,比如我們這個空,有沒有方圓吶?你在方器中看到這個空是不是方的?但你能講它是方的嗎?在圓器中,空氣又變成圓的,你能講它是圓的嗎?空沒有方圓,方來現方,圓來現圓;就跟我們的見性一樣,見性沒有大小、多少、方圓,沒有是非好壞、長短、光明黑暗,沒有一切的種種千差萬別之相,但是它可以顯現出無量的形相。悟明白這個道理了,哪有人我天地、好壞長短、香甜苦辣?都沒有,都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
佛在後面講四科七大,把地、水、火、風、空、見、識,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這些東西來講啊,如果從因緣和合之法去找,怎麼樣都找不到,可是它都是真實存在呀。怎麼存在的?都是我們的心變出來的,真有意思啊!
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這句話講得更有意思了。你卻講不知道這個道理是怎麼回事。「斯義」,這個道理;「所在」,怎麼回事。「義性如是」,道理就是這樣。「云何為在」,還要怎麼樣講在不在啊?意思你還值得再問這個事嗎?是不是這種語氣啊?也就是說,我們這個見性看到了圓,我們的見性是不是就變現出了圓?看到了方,我們的見性是不是就現出了方?你看人家壞,你是不是就變壞了?你看人家好,你是不是就變好了?這就是我們的心,時時沒有離開你。你還在問什麼在不在,是不是?我們的這個心是不變的,但是它可以隨緣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