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長非短、非一切,可是它可以隨緣顯現一切。
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我今警告你啊,我今勸導你啊。「誨」,就是教化;「當善」,是正當名分的善,就是講真,不是世間善,要跟佛知佛見保持一致,叫「當善思維」,否則你就是打妄想。「疲怠」,就是懈怠、馬虎,不負責任。「妙菩提路」,就是佛在前面第一卷、第二卷反覆講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而且「妙奢摩他」作為悟門,是第一炮,反覆講要從悟門而入,要先明心見性。如果不明心見性,你修種種行皆是盲修瞎煉。「妙菩提路」,就是由明心見性、由一心三藏這個門而入。有的把它說為五十五位;有的把它說成六十個聖位;有的把它說成四十一分法身大士,種種說法有區別,意思是一個意思。妙是妙在哪裡呢?妙在五十五位也好,六十個聖位也好,無量的等級也好,它可以成就於一生,成就於一年,成就於一時,乃至成就於一念,是妙在這裡。你一念悟,最低保障線永遠不落三惡道,往上它不封頂。
《法華經》第十七品就專門說明這個問題,只看當人心量能不能放開,只看你相信的程度。有些人聽懂了一心三藏,恨不得發痴發狂,各人的境界就是不一樣。有人明白的當下就發心要把自己整個的生命供養給一切的眾生,他到處奔走呼號。同樣在一個時空點,老師講同樣的法,各人得到的受用、解脫的境界天地之別。就看我們怎樣把持好自己的心,叫隨心應量,分分己獲,這叫「汝當善思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所以阿難現在比以前心要誠懇了,以前會犟嘴,現在感到佛都揪心了——哎呀,我怎麼這麼愚痴啊!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陀羅尼」,譯作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透過這個辦法來擴大法會大眾的心理空間;就跟世間法一樣,有時候在一個悶衚衕裡走不出來,不妨來換一個角度。
諸三摩提:這裡就是暗示著在後面二十五位菩薩,是不是「諸三摩提」啊?它帶有系統性的成就。在二十五位菩薩講法之前,也還有種種的法門來啟發。「三摩提」,一般是指修行的法門,「妙修行路」呢,說為是證門。後面講到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證到那種果位。因為在整個第一卷、第二卷,佛著重是從悟門來深入;那麼對於這個中下等根機來講呢,你盯著悟門講反而越講越糊塗,所以有時候不妨讓你們鬆一口氣;但是記好,最後還是要引導到從悟門而入。你不講悟門,那你等於白講。這是體現出佛的良苦用心。所以「將欲將欲」,這是佛已經有這個思想準備了。
妙修行路:在佛看來,專門盯著阿難這個心反覆講呢,阿難反而越聽越緊張,所以在這裡下一步就是把這個講法所涉及的空間範圍擴大。
汝雖強記,但益多聞:阿難博聞強記,過目成誦、入耳不忘,但是也僅僅是多記了一點東西而已啊,並沒有開智慧。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奢摩他」就是講一心三藏,就是講我們的本來面目。「微密觀照」,大至佛剎,小至微塵,你在哪裡隨便拿出一樣東西來,你能不能「微密觀照」?我摔跤了,讓我摔跤的這個石頭是什麼?為什麼石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就是透過「微密觀照」。「心猶未了」,心還沒有通達,他現在還是似是而非。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這是佛以阿難為當機,實際上旨在利益當下的法會大眾以及未來一切眾生。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當處發生:就是你這個真心發生,哪有其它處啊?「當處」,就是一處,就是一念。你以為你是牛、你是馬、你是強盜土匪,其實你當下就是釋迦牟尼佛。
看這個手套大法。這個大氣球是不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他是不是「當處出生」?他有沒有離開那裡啊?豬八戒在這裡,他是不是也是「當處出生」吶?出生是不是都是一個處啊?那都是一個處,為什麼一個出生是佛,一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