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呆呆的,這時候旁邊有個人叫我們,「噯,你在幹什麼?」他馬上清醒過來了。「你剛才在想什麼?」他想了想,剛才什麼也沒有想。有沒有這種情況吶?打比方,這就是真心。你當時有沒有虛空的感覺啊?如果有虛空的感覺,你就有相了。所以我們如果永遠停留在這種狀態,你永遠也不會老一分一毫。好,真心打了一個妄想現出個虛空,現了個第八識,那麼跟著就有無量的第七識。第七識都是第八識裡的見分在打妄想,就把我們本有的佛知佛見、真心的那個真光變成能見的見性、見分。我們心裡本來就是亮的,我們心裡的亮既不是這個光亮,也不是黑暗,表面上好像是一樣的。比如說,這是我們的肉團身(氣球手套)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五個手指頭),意在這心裡(手套空心)。其實這個東西(比喻第七識的話筒)是不是也在我們心裡啊?然後我們這個意根啊,也就是說這個見精、見性、見分,它透過我們的眼睛就看到電燈光。
所以佛在《楞嚴經》講,如果沒有這個東西(第七識),眼睛能不能看到啊?沒有這個東西,耳朵能不能聽到啊?所以在這裡「見見之時,見非是見」,也就是這個見分透過眼根見到燈光的時候——因為燈光是我們的所見吶,我們這個見分是不是那個燈光所見吶?不僅不是,連眼都不是。這是阿難給佛問急了,反而倒退了。本來連這個眼睛都不是見,怎麼反倒燈光還變成見了?或者說,「聽聽之時,聽非是聽」,是不是一樣的道理?也就是把能、所要分開,透過這種辦法來引導到第七識,逐步地引導到這個我們的真心本性,乃至引導到通教那個空如來藏——這是方便說;究竟說,再往這邊是不是到通教的空如來藏啊?那麼當我們這個無形無相的真如本性顯現出了我們這個第七識妄見的見分的時候,這個真見不是這個妄見,這是不是講到第九識了?
那我們再講一講這個第九識、第八識、第六識、前面五種意識以及不是意識的有形有相的萬法是不是一個心吶?這就是第十識。所以佛法到十識就大圓滿。這個十識是我們根據對《法華經》《楞嚴經》的理解創造性地講個第十識,實際上沒有第十。實際上這個佛學大辭典也好,祖師大德也好,包括佛也好,沒有哪個講過第十識。我們把這個經聽懂了以後,你怎麼樣講都是對的。好,「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這是雙重觀照。
見猶離見:也是雙重觀照。見分的這個能見與見分的所見具有相對獨立性,我們佛知佛見跟那個見分是不是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啊?沒有相對獨立性,那你怎麼來說法呀?所以「見猶離見」要分兩種解釋,這是佛透過方便引導把凡夫的心變細、變微、變精,讓我們從那種煩躁的心態中解脫出來,逐步地迴歸清淨。
見不能及:怎麼「見不能及」啊?這個東西(第七識)它能看到所見,它能不能看到自己的能見吶?自己的眼睛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吶?自己的右手掌能不能打到自己的右手掌啊?同樣,這個能見(第九識)跟這個所見(第七識)是不是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呢?他(第九識)能不能自己看到自己啊?等他自己看到自己的時候,這個就已經變成了第八識了。他看到這個第八識就把它當成我了。所以佛法講法難就難在這裡,自己本來就是那個東西,自己卻看不到。如果沒有佛來開口的話,他做夢也不會想到這麼奇妙的法。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一切的東西、一切的萬法都是我們自在本性隨緣顯現。特別是講了「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把心與物、心與心這個條理關係已經調理清楚了。當然這個法在第四卷有168個字,還會有詳細說明。所以從這裡一直說到後面第四卷專門就是講我們的「心緣心所」這個法。所以佛在這裡感慨萬分,怎麼還在講這個因緣自然和合相,還搞不清楚啊?「云何復說」,還在這裡繞圈子出不來。我們把剛才這個次第搞明白了以後,一切的眾說紛紜是不是都成了多餘啊?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聲聞人是執著在外塵境界上,「狹劣無識」,是見識短淺;「不能通達清淨實相」,我們剛才講的這整個的一段內容就是「清淨實相」。這裡的「清淨實相」絕對不是把垃圾堆排除在外,甘露水就是老鼠藥,垃圾堆就是黃金白銀,這叫「清淨實相」。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沒有什麼香甜苦辣、紅黃黑白,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同分妄見。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香非臭、非明非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