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在我們頭腦裡的影像,一般地把它作為法塵;以及再產生的意識心作為回憶儲存在我們心裡,也叫法塵。
非色非空:也就是對這個法塵而言,你不能講它是心法,也不能講它是色法。
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拘舍離」,這是印度梵語,解釋成漢語叫牛舍。這個外道最高的境界,他能在一念觀照到八萬大劫時空之內萬法的變化,但是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在八萬大劫的時空之內能看到無情變有情、有情變無情,泥巴瓦塊、樹木花草、天人鬼畜都是在相互輪迴變化,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能變化,所以他「昧為冥諦」,就是把它當成是自然。
所以有些法師雖然他能夠講得出萬法都是由我們一念之所變現,比外道要強些,他沒有講是自然變化的,但是他留有尾巴——至於一念怎麼變化的呢?我們就不要去管它了。所以這個講法仍然是不究竟,沒有達到圓頓大法的境界。
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外道理解為,離開諸法的因緣和合,他沒有辦法再分別。「無分別性」,就作為是外道自然論。
我大概是前天講到「內守幽閒」,不是把它講為第七識嗎?有些菩薩向我提出來了:師父你去年講的是第六識啊,而且宣化上人講的也是第六識。我在這裡把這個問題解釋一下。這段經文比較彆扭。
如果從佛前面「縱滅一切見聞覺知」來看,是不是把前面的六種意識心全滅掉了?那「內守幽閒」,我們是不是應該講成第七識?但是你如果講它是第七識,佛緊接著後面就是把我們的意識心迴歸到第七識,把第七識作為真心,這是不是造成矛盾?師父採取就是權宜變通,變成第七識的前半識,把第七識分一半講,是這樣來圓融。
我以前講這個問題,我沒有把它作為很重要的問題來講,是按照一般人家那種講法就一帶而過了。所以這次仔細想一想,還存在這些問題。因為這個第七識分前七轉、後七轉,誰前誰後有時候師父講顛倒了,你把前說成後、把後說成前,是不是一樣的?所以在這裡我進一步地圓融一下,還是按照今年的說法為準,把七轉識分成前七轉識、後七轉識。
另外大家要知道這種分法都很正常的,我們一個心可以分成無量的階段、無量的形式,實際上都是一個東西。怎樣有利於我們理解和觀照,我們就可以怎樣講。所以這裡佛把阿難那種稀裡糊塗的心態提到外道的這種冥諦,你到最後不是搞得稀裡糊塗的了?還在找真心找真心。
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比如說我現在眼睛看到了燈光,那我眼睛是不是有光亮刺激這個感覺?這叫眼識心性。然後呢,這個燈光是白光不是黑光,進行了第二念分別,是不是變成了意識心?所以這裡就是眼識和意識這兩種心性。怎麼「各有所還」呢?我現在不看燈光,眼睛還有沒有刺激了?那這個刺激是不是還給了燈光啊?我現在不想這是白光黑光了,我在想今天是喝白開水還是喝茶葉水,是不是換了心了?所以是白光黑光的這個心是不是也還掉了?那個法塵叫「各有所還」。把這個道理搞明白非常重要。下面佛還要講到「八還辨見」。
怎麼「云何為主」?佛在這啟發我們。我們把眼睛這個刺激能還掉,能還掉的是不是我?這眼睛有刺激是不是我?不是。然後我這個意識心在分別——「哦,這個燈光真亮,是白光不是紅光」,這是不是意識心?我不想,它是不是離塵無體,就沒有了?能還的是不是客人呢?但我們再想一想,以何為主啊?有沒有那個還不掉的東西?我們眼睛產生的感覺,如果沒有那個東西,你能不能感覺到?我們意識心在搞分別妄想——「這個燈是白光不是紅光」,有沒有能分別的這個東西?變成了這個燈光是白光,這已經變成了「所」,一定有個「能」。這個「能」你能不能還掉?如果我這個能還給了燈光,那你眼睛永遠都不會有眼識,看什麼都看不到。如果我這個意識心還掉了,你以後還能不能再想了?而且能看、能聽、能聞的這個東西是不是一個東西?你把能看的這個東西還掉了,你這個聽還能不能聽到了?所以還不掉的那個東西是誰?就是自己。這就把我們的心由粗而變細。這個法是不是很妙?我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智慧、成佛。
下面佛還具體講「八還辨見」,還來還去,你還不掉的東西是誰?就是你自己,你還不掉的。我們一切的名聞利養是不是都可以還掉?我們人民幣也可以把它還掉,小別墅也可以把它還掉,但是我們去還人民幣的那個人、還小別墅的那個人你能不能還掉?你還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要,你回去給我度眾生。
阿難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