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當知:這是第二個當知,比第一個當知更厲害。第一個當知是從比喻上,色陰是這麼比方的;第二個當知,你就是要明心見性。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隻茶杯是不是虛妄的?怎麼虛妄呢?茶杯分解為地、水、火、風這四大,這四大又是心變出來的。雖然是虛妄,它絕對不是沒有,它是種妙有。
「本非因緣」,我們不是講萬物皆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合成的嗎?從這個發展是不是講因緣法呀?怎麼非因緣呢?那麼地、水、火、風是怎麼來的?心變出來的。我們心力大的話,是不是一下子就變成個茶杯啊?需要不需要和合啊?它一念就可以變出來。我們這裡和合了,帶有點機械性的拼湊、製造;但是講非因緣,離開了因緣法行不行啊?不行,還要非不因緣。不依靠因緣它能不能形成?不能。本非因緣,非不因緣。
「非自然性」,在別教裡的自性就是無形無相、如如不動。空如來藏中自然性,你不能講它是自然性,但是你能不能講它不是自然性吶?它當下是不是還是那個念吶?所以我們這裡要注意非因緣非不因緣,非自然性非不自然性,也就是即因緣即自然。色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樣就圓滿了。如來藏妙真如性,是不是自己跟自己捉迷藏啊?都是自己在變現。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復如是。
受陰呢,是我們身根的第一念,叫直覺。手這麼一搓,是不是就感受到或者冷,或者熱,或者很平滑,或者很粗糙?這都是身根第一念直覺。
譬如有人:就比喻為我們的真心如來藏性。手足宴安:這是表我們自在解脫、如如不動的時候。百骸調適:跟「手足宴安」是表同一個意思。忽如忘生,性無違順:這種狀態一般可以從根本無明——生相無明和枝末無明這兩個角度加以觀照。我們就是在這個枝末無明打妄想的時候,有沒有離開過生相無明啊?沒有。所以我們在抓住當下的時候一般地都可以從根本無明開始觀照起。
那麼在這個實際的情況之下,這個人已經有了肉團身了,他已經進入了三細無明、六粗無明,從無明來講已經很圓滿;但是從這個比喻上面來看,要追溯到根本無明。所以如果從枝末無明來講,這個「忽如忘生,性無違順」,一般在修證過程中把它說為是已經達到了舍受這種境界。舍受的人他沒有苦樂的感覺。
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於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所以「妄生澀滑、冷熱」,是各種各樣的感受、各種各樣的苦報或者福報。「澀」,是指在三惡道中眾生的那種苦受;「滑」,是比喻在人道、天道的那種快樂的感受;「冷」,是指小乘人修行人那種枯燥無味的感受,也叫枯受;「熱」,是指菩薩道的人雖然修得很苦,但是他也感到很高興。各種各樣的受,全靠我們怎樣用心。
比如一個人已經看破了紅塵,已經明白了吃苦就是消業,就是解脫;已經明白了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我們自己,解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那麼這個時候問問自己,面對災難的時候,你的心態怎麼樣?比如說馬上地震就要來臨,你害怕不害怕?比如說把你投到監牢裡,你自在不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檢驗我們受陰破得怎麼樣。人家給你瞪一下眼睛,甩你一個耳巴子,你會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你是什麼感受?我們可以瞞得住別人,但是一定瞞不住自己。如果在這方面欠缺,你就要用功,你繼續觀照對如來藏的道理觀照得怎麼樣。真正解除了受陰,當下也就解除了想陰。圓頓大法是圓融的。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不從空來」,這個感受不是自然的,也就是說沒有因緣和合,我們自性裡的那種感受它不會跑出來讓你來感受;沒有我們的種種的造業,沒有這個緣分它不會跑出來,它是隨緣顯現出來。「不從掌出」,自性裡沒有那個東西,你手掌再摸一摸,它有沒有啊?自性裡如果沒有苦樂種種的感受,你造種種業有沒有苦樂的感受啊?它一定是自性裡本來就存在。
所以佛在這個破除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時候往往司空見慣——不從空來,不從自來,不從哪裡來。實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