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見都看不到明,既然看不到明,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裡,你怎麼還講它合與不合?是不是叫沒有話找話講啊?就是前面講的龜毛兔角。這是無從談起。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推及到通、塞,和明、暗的道理都是一樣。
這段經文就要觀照,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現在體現在能見的見分之上,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為它能隨緣,所以你不能講它是非因緣非和合;它隨緣了以後變化了沒有?它是不是還是原來那個東西啊?所以你不能講它是和合或者就是因緣。那麼換句話說,它就是即因緣即非因緣,和合即是非和合,非和合即是和合。
我們還以拿手好戲來複習。比如說,拳頭就是見分,變成了手掌,手掌是不是作為明相了?你如果說它這個見(拳頭)與這個掌相是和合的話,是不是應該看到有個和合之相啊?我們只能是眼見掌心見拳,你不能講它是和合相,它沒有和合相。你如果講它是不和合的話,那你應該把這兩個相分開,分開一個是掌,一個是拳頭,你們能不能分開啊?所以,以拳現掌,既不能講它是和合相,又不能講它不是和合相,大家明白了嗎?這是圓頓大法的圓融法。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佛在這裡進一步來提升阿難的境界。阿難,你還沒有明白啊,這裡的「一切浮塵」,大家注意,就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十法界一切的萬法萬相,千變萬化,都叫「一切浮塵」。用通教、別教的分別法來講,就是指一切的色法,乃至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的妄想之心法,都叫「一切浮塵」。在這裡可以把我們的六種意識心統統包含在內,都是浮塵。因為這是以真心對萬法而言是這樣;如果講到心法和色法的時候,那我們這六種意識心又歸入心法。它具有雙重性,就看我們講法的前提——以真心為心?還是以整個的八識心、七識心、六識心、一切的心法為心?這點我們要分別清楚。
「諸幻化相」,十法界無非是一切的形相與變化相。還以拿手好戲來打比方。大家看,以拳頭比喻我們的真心,以手掌來比喻我們的妙有。拳頭變成了手掌,實際上手掌當下是不是拳頭啊?所以手掌相是不是「浮塵」?這個浮塵是不是「幻化相」?是不是由拳頭幻化出來的?但這個「幻化相」呢,還包括其中一個動作,動作就是我們的報身功德。那麼這個幻化相在沒有動的時候,它在不在拳頭裡啊?所以這個報身功德也叫作「幻化相」。幻化、假名、實體,是不是一個東西啊?我這是按照通教、別教的說法,不按照這種說法,你沒有辦法解釋。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再以拳頭和手掌來打比方。拳頭變成手掌,手掌是不是「當處出生」啊?手掌有沒有從天上來?有沒有從地上來?有沒有從腦袋後面來呀?這就是破對待法證絕待法。所以佛講,如來如來,無所從來,是不是講「當處出生」啊?如來如來,無所從去,是不是講「隨處滅盡」啊?你去到哪裡去啊?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諸佛出世叫遊戲神通,夢中佛事,水月道場。諸佛出世就是講這個法,所以佛在《法華經》講,「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諸佛感慨萬分,眾生就是不相信吶!越是真理越簡單。所有的真理到這裡為止了,沒有其它東西了。所以「自從一讀楞嚴經,不看世間糟糠書」。
「當處出生」,是不是即妄即真啊?拳頭是真,手掌是妄。眼見手掌心見拳,手掌當下是不是拳?怎麼「隨處滅盡」呢?仍然是以拳現掌,我知道掌當下是這個拳,這個掌相當下是不是滅掉了?所以我知道了我是個凡夫,知道了我的真心,你當下轉凡夫業報身為菩薩願身。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幻妄稱相」都是方便說。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幻化,都是浮塵,這叫假名。那真的是什麼東西?真的就是一個拳頭。可是凡夫非要把它當成手掌,這是大拇指,這是二拇指啊……拳頭是不是「妙覺明體」呢?注意,這個幻妄之相是不是「妙覺明體」?都是。看你怎麼理解法。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仍然是在解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裡從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說盡了十法界萬法。
「五陰」,就是《心經》講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