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講

悔一次你就變成兩件,懺悔三次就變成四件,你試試瞧。我們的心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你輸進了煩惱的種子,必受果報!現在修行人內部都喜歡搞人我是非,要明白呀!因為我們這六根就是六個攝像頭,只要攝進去,就必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楞嚴經》就是傳這個法。要好自為之啊!

所謂「常」,帶有永恆之義。凡是諸佛所講之法,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不可以以任何理由擅自改變一個字,擅自增加一個字,擅自減少一個字,否則你是大逆不道。諸佛金口玉言,無價之寶,無價就是無價,你不要有任何幻想,多大的價都不足以來衡量。真理是無價的。那麼在有些經典中,有些段落、有些句讀、有些文字確確實實很費解。為什麼會費解呢?一個是由於時代不同,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語言風格不同造成的障礙;一個是由於佛法文字在流通的過程中出於無意疏忽而造成差錯。那怎麼辦呢?佛法裡有特許,叫「存疑」。講解的時候,你可以根據當時當地具體的情況適當圓通;但是在流通經文的時候,你不可以隨便改動,這是一條原則。曾經有外道來問難佛法:還說什麼常不常,你們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文字,那些經典都是後人編寫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影響我們對佛法的正信。

那佛在當年為什麼不留一個文字?以佛的智慧和神通法力,他完全可以眼睛眨一眨,一本經書就出來了;手一拍,就可以把唐朝的經、秦朝的經、中文漢語的經、藏文的經、英語的經全部變現在各個國家的那個歷史博物館裡,是不是啊?他完全有可能啊!為什麼不這樣幹?是不是佛偷懶吶?我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現在好像有點頭緒了。佛就是要求我們不著文字相。講經說法一定要變成自性流露,不可以像讀報紙、念講稿一樣。所以我要求所有講經說法的法師,一定要離開講本,講真實義。剛上臺的同修情有可原,你要有筆記本有備無患;一般地講過兩三年以後,一定要離開講稿,你才能講出自性,你才能當下成就眾生。可是沒有一個語言文字來講,何以叫後來人相信?所以無分別不妨分別,佛的弟子大眾透過回憶,而把佛所講法整理成文字經典,並且流傳於後世。一定要注意,不要執著在文字相上,我們要看到文字以外的東西,我們的智慧觀照要超過文字的層面。

佛滅度以後,由大弟子摩訶迦葉主持五百阿羅漢組成集結經典的僧團,由博聞強記的阿難登臺,將每一品、每一章、每一句、每一字當場說出,經五百阿羅漢百分之百舉手表決透過,只要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這句話就必須重寫。古今中外有什麼樣的經典、文獻能夠做到如此地縝密?這是絕無僅有的。

那麼佛法傳到中國以後,有些是由梵文直接譯成漢文;有些是由梵文譯成藏文,再由藏文譯成漢文。佛法在中國的流傳跟其它宗教不一樣。其它宗教是隨著外國人侵略中國,作為一種文化侵略強加給中國人,造成一種既成歷史事實;而佛法的傳承是由於帝王對佛法的恭敬迎請而來。

在過去清朝以前,那些大的寺廟、方丈就跟地主一樣,都有田產,農民種這些地要交租。這足以證明中國曆代帝王對佛法的恭敬。所以中國對佛經的翻譯,同樣體現出當年印度五百羅漢集經的那種氣氛。由皇帝親自任命當朝宰相或者狀元協助,召集全國進士以上學位的才子和中外高僧大德,共同組成一個譯經道場,一般都還是出家僧人為主譯。

在清朝乾隆皇帝之前,出家人要經過嚴格地挑選。第一個條件:你必須具備進士以上的學位(到現在為止,一些南傳佛教國家以及日本那些出家人,如果沒有大學文憑是不能出家的)。進士學位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下面是舉人,舉人下面是秀才,考到舉人就可以有官做。由於出家弘法是最偉大的事業,這種人連做官都不在話下。然而,放棄做官來出家也正顯示出他的真誠。不光是具備進士學位,還必須經過地方政府考核、評審,左鄰右舍來證明這個人在社會上很正直、很孝順,再上報皇帝批准,朝廷發放度牒,他才能出家。唐朝皇帝李世民有評價:皇帝、將軍、元帥不能稱為大丈夫,唯有出家人才可以稱為大丈夫。

乾隆皇帝看到出家這麼好,何必來限制他們呢?他老人家做了一件好事,也做了一件壞事——壞在哪裡?從今以後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造成當今社會上的人看不起和尚,他明明知道和尚高尚偉大,他都不願意讓家裡人出家。為什麼?他害怕更多的人來輕視出家人,他認為家裡出一個和尚就丟臉。所以我們出家眾要生慚愧心吶!我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和尚?和尚是來了生死的,要來受苦,要來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