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因土而出?」沒有空入,我們卻隨著挖土看到了虛空。沒有挖土之前,它顯現的是泥巴塊;挖土以後,顯現為虛空,就是我們的一念心所變現的。因為我們的同分妄見要挖的就是虛空。如果說我們的同分妄見(注意,是同分妄見),認為挖了以後裡面就有一團火,那還能不能出水啊?不能,一定是出火!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有什麼邏輯推理呢?空和土「元無異因」,無因就是無異。這是講非異。
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如果是一樣的,把土挖出來了,是不是把空挖出來了?那個土是不是應該是空啊?挖了一個空,下面還是一個空才對,可挖出來的仍然是土,而不是空。注意,這是邏輯推理,是一種假設。這裡講非同(天地萬法皆非同非異)。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這麼一鑿就有空的話,要不要挖土啊?就是不需要挖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如果講「不因鑿出」的話,怎麼見到了空呢?這裡講非因緣非不因緣。這空不是因為我們鑿出了土才有,而是因為透過鑿土這種因緣,使我們的一念心變現出虛空。
汝更審諦,諦審諦觀:前面講水大的時候,是「汝更諦觀」;講到風大的時候,是「汝審諦觀」;到這裡來講,「汝更審諦,諦審諦觀」,是不是一步一步地在加壓呀?越往後越是用智慧來觀照。講空從何而來這樣的法,單用語言是很難講清楚的,雖然講不清楚,但是我們就是能搞明白。為什麼能搞明白啊?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那個東西。真法離文字相,離語言相,離思維相。可是不講也不行吶,不講始終沒有人明白,所以只有硬著頭皮講。難怪佛在《楞嚴經》講,「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這就體現出佛的良苦用心。那麼,在這裡仍然是引導,到了第四卷還會講到虛空是怎麼樣產生的。
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怎麼樣想也離不開這麼幾個範疇。人手和鑿子在動,叫「隨方運轉」,需要鑿哪裡就鑿哪裡。「土因地移」,你不能講土因為地在移,講不過去。土就是在原地,本地。土在原地,隨著敲鑿子而離開。那麼從這些情況來看,到底這個虛空是從哪裡出來的?要想想明白。哪裡也出不來,可是虛空宛然現前。這不就是我們真心在變現嗎?從頭到尾就是講十法界萬法都是我們一念心隨緣變現,一念心隨緣變現出太虛空十法界一切萬法。
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鑿」是「實」,「空」是「虛」。這兩個法不能互相為用。
非和非合:虛空什麼也沒有,鑿子是一把鐵器,它們能不能和合啊?也不能和合,鑿子也不能變成空,空也不能變成鑿子。
不應虛空,無從自出:所以這個虛空既不是從鑿子出,也不是從挖土出,也不是從鑿子與大地和合出。這也帶一點強詞奪理,反正就是這些範圍。「無從自出」,虛空不是自然就有。也就是說,你還離不開鑿子和土這種因緣之法,它是隨著鑿土這種因緣而顯現。既然是顯現,它是不是本來就存在?是叫我們要體悟當下。
我們這個肉團當下是不是虛空?一滴雨、一片風、一團火,當下是不是虛空?既要用智慧來悟,又要用世間的邏輯推理來悟。性水真空、性火真空、性色真空、性風真空,是不是都是真空啊?這個性肉團是什麼東西呢?性嘴巴是不是真空啊?既然都是真空,有沒有哪一樣不是哪一樣?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這個「若」是肯定的語氣,法爾如是,就是這樣啊。「性圓周遍」,這是它的本性,就是它的本來面目。虛空之性是不是地性、水性、火性?是不是人性、牛性、馬性?佛性、菩薩性、魔性、妖性、強盜性、天性,都是一個東西。因為它就是一個念。所以「此虛空性圓周遍」,就是虛空之相已經歸入妙如來藏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啊!前面講到十八界,這裡已經講到五大了,講到二十三了,無非就是咬住這句話不放。沒有哪一法不是妙真如性。性無大、小、多、少,性無香、甜、苦、辣,性無有情、無情之分,它可以現種種相,好好地觀照。
「性圓周遍」,一切法都是一個念,一切法沒有哪一個法不是哪一法,一念萬法,萬法一念。這叫圓融圓滿圓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東南西北上下十方,一切萬法統統包含在內。這就是真心本來面目的特徵。如來藏為總,萬法為別,互為總別,互別為別;別就是總,總就是別;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這個一就是那個一,這個二就是那個九,這個八萬就是那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