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種意識心,把它當成我,這是「攀緣心」。我看到這是電燈光,這是攀緣心;我聽的你是講話,這是攀緣心;我吃的這個飯很好吃,這都是攀緣心。把這個東西當成是我了,所以我們就在六道里輪迴。
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裡說菩提心還帶有方便意義。怎麼「菩提心」呢?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聽、腦袋能想,那麼,在我眼看、耳聽、心想之前,這個能看、能聽、能想的東西在不在?可以把它方便說為「菩提心」,也就是第七識,也就是意根。可是很少有人往這個方面想啊!注意,我這是方便引導,第七識後面還有第八識,第八識後面還有第九識,第九識後面還有第十識。現在呢,我需要畫龍點睛:告訴各位,前面的六種意識心是攀緣心,後面第七識是菩提心,這是幾個心啊?一個心。
(以下內容看光碟容易理解,看文字稍遜)
舉例來講,(伸手掌)我們前面的攀緣心在這個指頭上。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我們在這裡往外看、往外聽、往外想、往外講,這是攀緣心;但是來講,在我們看、聽、想之前這個心是不是在這裡?(指根關節處)這就是我們的「菩提心」。當我明心見性的時候,這幾個心是一個心。我們本來是一個心,但是我們執著在前半段,就把後面的半段忘記了;當我們明心見性以後,後面也是我,這前後是不是一個本體呀?
在這段經文中,你不要把兩種「根本」變成兩回事,兩種「根本」就是一種「根本」。比如說這個眼鏡盒,你只知道用了前半截的心,而不是用後半截心,後半截是不是也是你呀?前半截後半截是不是一回事呀?只是我們在迷惑顛倒中,由於這個浮躁,執著在粗浮的這種意識層面。
「菩提涅盤」這是兩個概念:「菩提」,是智德,表見道;「涅盤」,是斷德,表證道。把「菩提」與「涅盤」分開講,這是就分別法而言。
那麼,聲、緣、藏、通、別的五個「菩提」是有漏菩提,明白以後還要修證涅盤。「菩提」,是覺悟,開了智慧;「涅盤」,是不生不滅,不再生死輪迴了,身心得到解脫;也可以講「菩提」是心解脫,「涅盤」是身解脫。在圓頓大法而言,菩提即是涅盤,涅盤即是菩提。
星雲大師也講,修行貴在開悟,沒有開悟的人是不能成就的。尤其是圓頓大法,只愁悟不愁證。悟,即悟即證!在《法華經》《楞嚴經》這個法會上一次次地用這個菩薩當下成就的事實來奠定「花開蓮現」、「即念即佛」的這個理論基礎。要搞明白。《法華經》《楞嚴經》少則十幾處,多說幾十處,就是講聽經聞法當下了生脫死!
可是很多修行人就是不相信,不願意相信,或者不敢相信。這是因為我們做賤人做慣了,本來當下得到無量珍寶是無比殊勝之事,但他一下受寵若驚,而不敢當真。就跟一個國王的兒子一樣,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寄託在平民百姓家裡,可是他不知道自己是王子。等天下太平的時候皇帝接他回去,他受寵若驚。他過窮日子過慣了,根本不相信,「是不是要把我抓過去害我?我怎麼可能是皇帝的兒子呢?」可他是不是皇帝的兒子?他就是啊!這是打比方(窮子喻)。
涅盤通常有四種:
一者,自性清淨涅盤,也叫性淨涅盤,一切眾生當下即是涅盤。不管你是諸佛菩薩、天人鬼畜、泥巴瓦塊,你都是涅盤,不可否認。圓頓大法講,牛屎狗糞、一粒微塵、一根草、一根絲,盡足為一真法界,當下就是圓滿佛,是一個本體。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你都是一個性淨涅盤,你都是阿彌陀,你都是觀世音,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明白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啊!你可以當下解除對於死亡的恐懼。你不懂不信就得不到當下受用。
二者,有餘依涅盤。佛當年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講經四十九年,成道後的這四十九年就叫「有餘依涅盤」。「餘」了什麼?餘了這個肉團,依靠這個肉團來講經說法度眾生。
三者,無餘依涅盤。他已經成佛了,在八十歲時用三昧真火化掉自己,肉身已經不復存在,進入自性大光明藏。
現在一般人講解「涅盤」大多按照「無餘依涅盤」來講,這是受禪宗的影響——「真佛無相」啊、「真法不可說」啊。《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幾千年以來比較普遍的說法。
四者,無住大涅盤。這就是「一心三藏」,不住空,不住有,不住中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