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第一個破法,你這個心體是不是「兼二」?第二個破法呢,是不是「不兼二」?仍然咬住他這個「中」。阿難的這個「中」是帶有分別法的、相對待的那種中。圓頓大法的「中」是圓融、圓滿、圓通一切萬法的「中」,而且圓頓大法講的「中」仍然帶有方便說,但相對而言是微微地帶有。不這樣講,就沒有辦法開口。所有的法都是一個人一個念,哪有什麼中不中?所以即中即不中,中與不中當下是一個念。
再來看佛是怎樣對待阿難:
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是塵法,「體」,就是我們的心體、心法。「雜亂」,就是因緣和合。物非體知,成敵兩立:「物非」,就是物沒有知,「體知」,指我們的心有知。一個有知,一個無知,「成敵兩立」,敵對的兩方有沒有「中」?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他是按照世間的邏輯法,以邪來破邪。一個肉牛跟一個鐵牛能不能配種生出一個又不是肉牛、又不是鐵牛的那個牛?在邏輯上來講這也是一種假想,叫邏輯推理。邏輯推理未必是真,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真。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那不兼有這兩種,它既不是有情也不是無情,是不是連體都沒有了?體都沒有了,你還談什麼中?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第六種轉計,心在根與塵這個中間,這種說法再次被佛駁斥。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覺知分別心性:這不是講心相,是講心之性來破一切的有形有相,歸於無形無相這個空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在這段法裡,包括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統統判為無明之相。俱無所在:一切都不執著。一切無著:在禪宗說為一絲不掛,說為見空性。名之為心:這是佛講的《金剛經》的境界。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我達到這種境界,我見到了心嗎?一切無著,一切無相,見到了所謂的空性,叫不叫心啊?沒有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佛把它叫做心。當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佛馬上又翻臉不認人——「見真重增一重塵」。
這個法應該是在般若時前後所講,此時小乘因緣法還佔有一些分量,前面講了,法生心生。由六根這個能緣,與六塵這個所緣,和合而有了六種意識心這個所緣緣。可見,六識妄心並無實體可言。依之修行可證小乘人果位,但很難。注意,這是小乘因緣法。圓頓大法,沒有一法不是真心。真心非有體非無體,而隨緣現有體現無體。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真心隨緣變現而已。
「一切無著,名之為心」,真心不著一相,這是禪宗講的真心。(而這個真心在《楞嚴經》後面被否定,叫做「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也就是通教與圓教的區別,已講過多次,這裡不再重複。)
「則我無著,名為心不」,他把佛在般若時期講的真心一切無著,附會己意,說成是自己的心一切無著,還在執著自己的這個妄心就是真心,把佛講的真心作為自己理解的妄心。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這是指有情、無情一切的萬法。這裡來講,就是這裡的電燈、天花地板、課桌,到了外面來講,就是藍天白雲、文峰寺、那個大運河,我們隨時隨地看到的一切東西。
汝不著者,為在為無:這個「不著者」就是你的心。佛在這裡雙破,提出兩個問題:你講的是離於萬物而有一個心的存在,這個心不著一切呢?還是說你的這個心就不存在,離於萬物,一切不著呢?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如果講你這個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你講「不著」是不是無稽之談呀?既然不著,就有對待,就是有二;那你的心既然無體,不存在,還談什麼不著呢?比如說,如果沒有這個茶杯,我講這個茶杯它不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