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講

米、白麵。」你沒有懂。那不是白米,不是白麵,是你自己。你才知道你幾十年、無量劫以來所有的知見都是錯誤的。《法華經》《楞嚴經》就是這麼妙。可是這麼最簡單、最根本的東西,卻被我們看成是最難。這就證明我們的迷惑顛倒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你說好玩不好玩?《楞嚴經》哪一句話不是我們的基礎課?這就是世間凡夫的好高騖遠。世間的學問裝得越多,離開真實智慧就越遠。聰明反被聰明誤啊,老實人得大利益。學《楞嚴經》是不是最初方便?你再也不用講:「我們是小根機呀!我們要從最初方便學起。」你那不是最初方便,你那是好高騖遠。

於時復有恆沙菩薩,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

俱願樂聞,退坐默然,承受聖旨:這是形容法會的氣氛。「退坐」就是放下分別妄想,放下逆反心理。「默然」,停止妄想,停止分別心,更不用說來挑鬥、來問難。「聖旨」是對帝王而言;佛是法王,用「聖旨」理所當然。「承受聖旨」,學生對老師也應該以此心態。按照規矩,弟子對師父應該跪在那裡請法,老師講話時,你只有認真聽的權利。問你的時候你可以答,不問你的時候你只有把嘴巴閉起來。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這樣。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世尊在大眾中:佛是時時事事處處都在「大眾中」。那這個茶杯是不是佛在大眾?看你懂不懂。圓人說圓法,隨拈一物,無非諸佛如來正法。沒有哪一尊佛不在大眾,沒有哪一尊佛能夠離開大眾,既要作方便解,又要作真實解。

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舒」是表開放、提獎、動作,「金色」表真實,真實道理,「臂」是提拔之力,表佛法的法力、道力。為什麼要「摩阿難頂」呢?因為阿難在哭啊,在傷心啊。佛安慰阿難:「不要激動,不要害怕,我馬上給你傳大法了,好好聽話。」是不是這個意思啊?

佛在後面還講了一個事情,就是國王給太子灌頂。那是用海水來灌頂,作為權利的交接儀式,代表太子要掌握大權。《楞嚴經》也叫「灌頂章句」。「灌頂」,就是明心見性,宣揚宇宙真理。我們今天在這講經說法是不是灌頂呢?這叫真正的灌頂。也有的氣功師透過一種功力幫你打通穴位,除病健身,灌一次頂,有的人感到好幾天都暖烘烘的,有的人還因此開神通。但這個灌頂不能開智慧。

三摩提:是定之總名。而佛定,則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大佛頂:「大佛頂」是不是「奢摩他」?表悟門。把三個門圓融在一起講還是一回事。首楞嚴王:「首」是第一,第一堅固修行法門;「王」,表自在,表第一。具足萬行:你把這個法門搞明白了,就等於修持了一切的法門。「如來藏」心地法門在佛法裡叫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一行一切行,一證一切證。如《阿彌陀經》所講「飯食經行」,連吃飯都是全性起修,都是成就無量道行。所以講《阿彌陀經》是「法華秘髓」呀!你如果不這樣解釋你「聞」不到、體會不到秘髓的那種法味。

十方如來: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哪一個如來能夠例外。在佛法裡有十方必有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門超出:唯此一門,唯此「一心三藏」之門。與文殊菩薩在第六卷講「歸元性無二」異口同音,一個腔調。也就是「如是我聞,萬法皆成;如是我不聞,萬法皆不成」。妙莊嚴路:修無量法門必須先進這個悟門;然後呢,我們才能以種種方便來成就自己。種種方便,你任修一門都可以成就無量門,要作如是的觀照。如果我們要修無量法門的話,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人能成佛。無量就是無量,他永遠都修不完。

汝今諦聽:在佛法裡也是常用的一個術語。「諦聽」,含二義。第一,用方便法來講。「諦聽」,你要認真聽,思想不能開小差;你要以恭敬心聽,不可以輕慢;你要以誠敬心聽,不可以懷疑;否則不能叫「諦聽」。不諦聽的人,首先在方便法裡給你關大門,你不能進來。你要明白,你不是來看熱鬧,不是來逞能,不是來跟我鬥法,你是來「承受聖旨」。第二,作真實觀照。「諦聽」,必須按照老師的話隨文入觀。不能一講到「這泥巴塊也是我」,你馬上「這怎麼可能?」你必須想:「泥巴也能成佛啊?也是我?看看怎麼回事。」好,循序漸進,你開智慧。首先不是懷疑,而是把它聽懂了以後再說。即使他傳邪法,他邪在哪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