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有外道禪定最後變鬼變神的。現在大部分人修那種氣功是介於外道禪和世間禪之間。有些是生天道,有些是墮鬼道、神道、魔道。還有出世間禪,是阿羅漢、辟支佛等小乘人修行的禪定。再有出世間大乘禪定,特指禪宗,最終證得虛空粉碎,明心見性。最高的禪定是什麼?出世間上上禪,這就是法華三昧、首楞嚴大定。你一念當下就是十方三世無量萬法。隨拈一法,當下就是一真法界。
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求,不需要你去證,太簡單了。只是透過聽聞《法華經》《楞嚴經》法理法義,你當下成就。越是真理越簡單。《法華經》《楞嚴經》從頭到尾就是講這個法,可這個法古今中外有幾個人信啊?再三提醒各位啊,我們要無比地珍惜這個法緣。今生就要成就,這次法會就要成就,我這一堂課就要成就。
「般剌若」,就是智慧。這個智慧跟禪定一樣,也有無量的等級。佛法的八大次第,講的就是整個佛法修行的智慧。
「波羅蜜多」,是總講,波羅蜜是修行的法門,翻譯成漢語叫到彼岸。你可以到阿羅漢的彼岸、到辟支佛的彼岸、到藏教菩薩、通教菩薩、別教菩薩的彼岸,一直到圓教菩薩。所以這裡前面都有一個「非」,那是提前把這個具體的法門解釋一下,因為後面還有「即」。那麼在解即的時候,我們就一帶而過。在我們原本清淨心中,這些法門都是無形無相的;在十法界萬法沒有出現之前,我們是怎樣一種心態?就是那麼樣清淨,一絲不掛。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盤,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前面是沒有泥巴瓦塊,沒有凡夫的有情,也沒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的有情,這裡連佛都沒有。講到這裡,是典型的禪宗的境界。連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都是無明相。《金剛經》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怛闥阿竭」就是如來,「阿羅訶」是應供,「三耶三菩」是正遍知。這三個佛號就代表如來十號。所以這三個佛號呢,是否定能證之佛、能修之佛。下面「非大涅盤、非常、非樂」是否定所證之法。他只有證到了大涅盤,證到了「常、樂、我、淨」才能叫佛。「常、樂、我、淨」是涅盤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盤,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以一切皆非——非到什麼程度?其它不講,連諸佛如來三十二相,常、樂、我、淨涅盤四德統統都沒有,都要作為無明相把它否定掉——這個如來藏是「元明心妙」。「元」是表寂,「明」是表照。在這個無形無相的真心本來面目裡,十法界萬法明明朗朗的在心裡,這是寂而常照。拳頭大法,要好好觀照,這是最根本的一個比方。拳頭可以變現手掌、錘子、剪子等無量相,那麼,拳頭就是「元」,就是一切「非」——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聲、香、味、觸、法;非無明、非無明盡、非老死;非十方如來、非大涅盤……但我們眼睛看這個拳頭,心能不能看到這個錘子、剪子、掃把?心能看到,所以叫「明」。真空不空,真空裡面有萬法性具功德,叫「元明」。「心妙」,妙就妙在無形無相當下就是一切有形有相的性具功德。
上面是講「一非一切非」,下面是講「一即一切即」。怎麼一切即啊?當你懂得了一切俱非的時候,當下一切俱即。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