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些相,它是性具功德。
「非無明」,也沒有這種無明相。無明變成一個念出來,是不是就有形有相啊?可是講到真心本來面目,它連一個念都沒有的。它是無念而知,不需要起心動念它就知道。所以把這個無明,把這個十二因緣破掉了,把與無明相對的智慧也破掉了。
還有「非無明盡」,就是沒有十二因緣的因地法,也沒有十二因緣的果地法。「無明盡」就是修十二因緣證辟支佛果了,是果地法。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如果這樣來解釋的話,「乃至」就是把十二因緣每個因緣前面加一個非,這是一個一個把它否定掉。老死盡了實際上就是無明盡了。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這是講聲聞法。這是修阿羅漢果位的人。小乘人修行法按照「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指導。
所謂「苦」,就是講六道凡夫之苦。苦有無量,可概括為三苦或者八苦。三苦有「苦苦、壞苦、行苦」。所謂「苦苦」,好理解,三惡道的眾生苦上加苦,人道里的眾生也有種種的苦,叫苦苦。沒有吃沒有穿就很苦,沒吃沒穿生了病是不是苦上加苦?生病沒錢看,是不是苦上加苦再加苦啊?所謂「壞苦」,就是你快樂的當下就是苦。能吃到山珍海味,這是不是快樂啊?可是當下你可能各種各樣的毛病在身體裡已經鬱結。遇到什麼事情心裡高興得狂喜不禁,這是不是快樂啊?你不知道當下心臟病、高血壓已經在悄悄地走來,大喜傷心。所謂「行苦」,是指來世苦果由今生業因。
所謂「集」,就是造成苦的原因。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我們的貪、嗔、痴、慢、疑,就是我們嚴重的我執,就是我們損人利己,就是我們殺、盜、淫、妄造種種的惡業。
講是苦、集、滅、道,實際上應該叫苦、集、道、滅。按照次序來講,找到了原因,是不是找到下手的地方了?我不做就行了嘛。針對小乘人的修行,佛專門講了三十七個道品。三十七道品在《阿彌陀經》裡就講了二十五個,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證道分,這裡不能作詳細解釋。果真如此修行,我們就證到阿羅漢道。
這裡是把四聖諦也否定掉了,我們真心本來面目裡沒有四聖諦,它都是作為性具功德本來存在。需要教化眾生的時候,一念它就能變出來。
非智、非得:這是從籠統上來講,修行人一是要證菩提果,也叫智德,一個是證涅盤果,也叫斷德。這四個字是承上啟下。承上,小乘人、六道輪迴的眾生;啟下,從阿羅漢、辟支佛到菩薩果位到如來果位。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這是分述菩薩修行的法門,也叫六度。
「檀那」就是佈施。有這麼幾種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財佈施又分為外財佈施和內財佈施。外財佈施就是以金錢物質來供養三寶、供養眾生——內財佈施是用我們的能力來供養三寶、供養眾生。比如到寺廟裡來打掃衛生等等叫內財佈施。
「檀那」,帶有超越之義,也就是佈施超越貧窮苦海。超越之義就是有舍必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超越你原來的貧困,超越你原來的富貴,更加殊勝。佈施對治貪心,要養成一種習慣。說到底,你佈施給誰啊?佈施你自己啊。有些菩薩向我請教怎樣搞經營,我告訴他叫許願經營。你跪在佛面前發願,所得利潤百分之多少供養三寶。你有沒有任何風險啊?沒有!
所謂法佈施,我們今天在這裡聽經聞法是不是法佈施啊?諸供養中,法佈施為最。法佈施既能開智慧,又能得財富。講經、聽經、印經書、組織法會,都是法佈施。所謂無畏佈施,就是不殺生。吃齋茹素就是最大的放生。
「屍羅」,是講持戒,最圓滿的持戒叫做「三聚淨戒」,也就是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攝眾生戒。
「毗梨耶」,是精進。《妙法蓮華經》講,一念信解如來藏,勝過你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些無量法門無量百千萬億年功德的無量倍。所以我們選擇了《法華經》《楞嚴經》,這是最大的精進。勸一個人到道場聽《法華經》,他來世的果報是大梵天王。佛還講,勸一個人修行勝過自己精進。受持一句《妙法蓮華經》,勝過金銀七寶滿虛空供養無量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你這個功德大不大?再一個精進,佛在《無量壽經》講,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凡是成就的菩薩,你想趕快成佛,必須到娑婆世界來教化眾生。
「羼提」,是修忍辱。
「禪那」,就是修禪定。禪定有無量,有四禪八定可以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