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識,保留了獨立思考的權利。他的詩篇以汪洋恣肆的語言表達了強烈激盪的情感。明代詩人袁宏道於《敘小修詩》中駁斥道:《離騷》“勁質而多懟,峭急而多露”,“忿懟之極”,對“黨人”和楚王都“明示唾罵”,“安在所謂怨而不傷者乎?”他的藝術觀點的對與錯姑且不論,但他卻準確歸納了屈原詩歌的風格。屈原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描繪了奇麗的幻想,擴大了詩歌的境界,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後世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和影響。屈原的人格和詩篇都成為後世正直文人仿效的榜樣。
屈原被楚懷王免去左徒一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在這一期間,他培養了許多人才。《離騷》中說:“餘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這是對他大力培養人才的形象概括。《史記…屈原列傳》:“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根據這裡的記述推測,大概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是屈原的學生。郭沫若的著名歷史劇《屈原》中就認為宋玉是屈原的學生。雖無非常確切的證據,但也並非空穴來風。
屈原以後的楚辭作家,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的結尾處提到了三位:“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而終莫敢直諫。”這一段話很簡略,只能據此知道宋玉等三人的生活時代在屈原之後,都在文學方面向屈原學習,但都不具有屈原那種大膽批評政治的勇氣。三人中,宋玉的文學成就最高。
宋玉的生平情況,一些書籍也有記載,但未必可靠。他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為十六篇;《文選》收集了《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共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宋玉集》三卷,卻無篇名。《文選》中五篇,都是文學史上的名作,但究竟是否宋玉所作,尚有爭議,而且持否定意見者居多。能夠確定為宋玉作品的惟有《九辯》一篇。《九辯》之名來源甚古。在《離騷》、《天問》、《山海經》中都將它與《九歌》相提並論,說是夏啟時的樂曲。宋玉之作,當是沿用舊題;從篇幅之長和語言的散文化來看,應當是“不歌而誦”的詩篇。
宋玉的創作明顯受到屈原的影響。《九辯》中直接襲用或間接採用《離騷》、《哀郢》等作品中成句的地方有十餘處;複述屈原論調、模仿屈原語氣的地方更多。但並不能說《九辯》是一篇模仿之作,它有自身顯著的特色。從作品本身來看,《九辯》是借悲秋抒發“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感慨,塑造出一個坎坷不遇、憔悴自憐的才士形象。篇中雖然也揭露批判了楚國腐朽政治,但缺少屈原那樣深廣的憂憤和追求理想的巨大熱情。篇中雖然也抒發了個人失意的不滿和痛苦,但缺乏屈原那樣高傲的自信和不屈的對抗精神,反而以清高為掩飾,屈服於社會勢力的壓迫。因此,《九辯》的哀愁,只是文人不得志的一種個人的、壓抑的哀愁,只是“惆悵兮而私自憐”。這種文士懷才不遇的遭遇和牢騷,乃至見秋景而生哀愁的抒情模式,對後世在專制勢力壓迫下無力反抗而標榜“窮則獨善其身”、以清高自惜自憐的文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因而文學史上就出現了更多傷春悲秋的文賦詩詞。
宋玉極善於選擇描寫具有一定特徵的景物來抒寫幽怨哀傷的感情,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出文人壓抑的心理。風聲、落葉聲、鳥啼蟲鳴聲,與詩人的窮愁潦倒的感嘆聲交織成一片,大自然蕭瑟的景象與詩人孤獨的身影相互映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開頭一段:“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恍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雁廱廱而南遊兮,鵾雞啁哳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從這裡可以看出,《九辯》的語言更加散文化而十分講究。全詩句式多變,長短錯落,語言節奏靈活而自由。語氣詞“兮”的位置不斷變化,詩中又多用雙聲、疊韻、疊字等修辭手段,在散文化的不整齊句式中依然保持著音樂之美。結尾一段十八句詩中,連用十二組疊字,節奏更為鮮明。這種語言特點,對後世詞曲的語言運用產生了很大影響,南宋李清照善於運用疊字,大概就是受到宋玉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