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材,而且規定了具體篇目。這顯然是對孔子“興觀群怨”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時對詩歌教學的重視。《學記》進一步明確了詩歌教育的方法:“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不學博依,不能安詩……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孔穎達疏曰:“‘不學博依,不能安詩‘者,此教詩法者。詩是樂歌,故次樂也。博,廣也。依,謂依倚也,謂依附譬喻也。若欲學詩,先依倚廣博譬喻。若不學廣博譬喻,則不能安善其詩,以詩譬喻故也。”意思是隻有學會聯想想象,懂得比喻修辭,才能安心學好《詩經》。從這裡可以看出,《學記》初步總結了戰國後期詩歌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在南方的楚國,也有十分發達的詩歌教育。在南北方文化的共同孕育下,楚國誕生了以偉大詩人屈原為代表的詩人群體和以偉大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