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統治,要求給予人民較為寬鬆的生存條件,因而對於促進社會的發展有很大價值。《詩經》這一特點對後世影響巨大,《詩經》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在孔孟時代之後被漢儒、宋儒曲解而強化了。本來不是直接反映政治與道德問題的詩,例如眾多的愛情詩,在漢代的《毛詩序》中,也一律被解釋為對政治、道德或“美”(讚頌)或“刺”(批評)的作品,如認為《關雎》是“詠后妃之德也”。因此,一部《詩經》自兩漢開始變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書,並以此形成了古代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孔子把“詩”作為教學內容之一,為此他整理了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實際上也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教育課本。《論語》中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於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