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體方法:“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複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數,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瑕及於邪僻。教者如此,則知所施矣。雖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第七齣《閨塾》中生動形象地概述了陳最良為杜麗娘講解《關雎》的過程:

【繞池遊】〔旦引貼捧書上〕……〔末〕昨日上的《毛詩》,可溫習?〔旦〕溫習了。則待講解。〔末〕你念來。〔旦唸書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聽講。“關關雎鳩”,雎鳩是個鳥,關關鳥聲也。〔貼〕怎樣聲兒?〔末作鳩聲〕……〔末〕此鳥性喜幽靜,在河之洲。……〔末〕胡說,這是興。〔貼〕興個甚的那?〔末〕興者起也。起那下頭窈窕淑女,是幽閒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來求他。……〔旦〕師父,依註解書,學生自會。但把《詩經》大意,敷演一番。

【掉角兒】〔末〕論《六經》,《詩經》最葩,閨門內許多風雅:有指證,姜嫄產哇;不嫉妒,后妃賢達。更有那詠雞鳴,傷燕羽,泣江皋,思漢廣,洗淨鉛華。有風有化,宜室宜家。〔旦〕這經文偌多?〔末〕《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沒多些,只“無邪”兩字,付與兒家。書講了。春香取文房四寶來模字。……

上面所引內容對家塾教學過程的概述雖然有濃重的遊戲成分,但仍然真實地反映了明代私塾進行詩歌教育的大致過程和基本方法。清代學者龍啟瑞制定的蒙童課程表中就規定:“每天早起溫習讀書,背誦。上生書時,老師講解畢,命學生複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從中可以看出清代蒙學的教學過程,這與《牡丹亭》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古代一些儒學名師弟子眾多,往往數以百計,甚至多達千人。這些名師在教學中往往只親自面授少數高才生,其餘學生則由這些高才生轉相授業。東漢學者鄭玄師從馬融的學習經歷就說明了這一點。當時著名經學大師馬融門徒上千,長年追隨在身邊的就有四百餘人。《後漢書…鄭玄傳》載:“(玄)以山東無兄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自學就尤其重要。

二、熟讀背誦。這是古代士子學習的主要方法,在詩歌教育中有顯著作用。

誦讀是學習詩歌的基本方法,歷史非常悠久。據《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西周時期的“樂教”包括音樂、詩歌、舞蹈等內容,其中“樂語”包括“興、道、諷、誦、言、語”,“諷”與“誦”主要是詩歌教育,要求學生能背誦詩歌並能按照音樂節奏吟詠,而且能夠恰當應用。在“諷”與“誦”的過程中,也進行著社會經驗和倫理道德的傳授。

《漢書…藝文志》載:“《書》曰:詩言志,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孔子純取周詩,上採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我國古代的詩歌往往分為“歌”與“詩”,能合樂而唱也能誦的是“歌”,不能合樂唱而只能誦讀的是“詩”,可見能誦讀正是“詩”的特徵之一。從《漢書…藝文志》的記載來看,大概在經歷秦朝焚書坑儒之後,《詩經》在西漢初期就已經不能歌唱而只能誦讀了,因而被儒家稱為《詩經》。《詩經》自西漢之後就成為歷代文士必讀的詩歌教材,古代的學子往往要將《詩經》裡的所有詩篇和有關注疏全部背誦下來。

宋代有“童子科”考試,年齡限在15歲以下,主要內容即是背誦經書,應試者必須熟習經史。而要獲得神童稱號,則必須熟讀成誦。僅以“七經”來說,背誦總量至少為28。3萬餘字,其中《毛詩》39224字。明清時期,蒙學階段就要求兒童先背誦《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之類,進而背誦《千家詩》;進而背《四書》、《五經》。

古代一些大學者特別重視總結讀書方法,尤其重視誦讀的作用。他們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的讀書方法被其弟子歸納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已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等六種,至今仍有很大影響。朱熹的讀書方法很好地體現了“教化”思想,透過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再經過虛心涵泳、切已體察,最終達到潛移默化的思想境界。他說:“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如出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