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部分

諉竇瀋釗餚誦模�跋焐鈐叮�嗣前閹�搿隊籽�砈幀凡⒘校�啤岸亮嗽齬慊崴禱埃�亮擻籽ё嚀煜隆薄J櫓行磯嗑�洹⒏裱災兩袢勻淮�脅瘓��

明代還出現了一部用五言韻文編寫的蒙學歷史課本《鑑略妥注》,作者是明代學者李廷機。《鑑略妥注》以五言詩的形式,按時間順序概述了上自遠古、下至元明的歷史程序,可以說是一部詩歌體通史。全書僅萬餘字,行文言簡意賅,敘事條理分明,如《三皇紀》:“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黃。無行生萬物,六合運三光。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無為而自化,歲起攝提綱。人皇九兄弟,壽命最延長。各萬八千歲,一人興一邦。分長九州地,發育無邊疆。有巢氏以出,食果始為糧。構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燧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鑽木始取火,衣食無所妨。結繩記其事,年代難考詳。”每句五字,隔句押韻,很有歌行體的風格。這本書在明清時期頗受士人喜愛,與《三字經》、《幼學瓊林》、《增廣賢文》並列為蒙學基本讀物,又被稱之為《五字鑑》。

上述兩類蒙學教材都是古代詩歌教育的基礎性讀本,直接或間接為學童學習作詩服務。有一些讀本至今仍在詩歌教育中發揮著作用,是古人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既要注意珍惜和儲存,也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尤其是要將古人編寫蒙學教材的經驗總結出來,繼承併發揚光大。周谷城先生在為嶽麓書社出版的《傳統蒙學叢書》撰寫的序文中說:“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蒙學書,同樣屬於封建文化的範圍,其侷限性和落後性自不能免,但無論如何,它們絕不比廟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侷限和落後。有的蒙學書能夠長久流行,為社會長期接受,在傳授基本知識、進行道德教育、採取易於上口易於記憶等形式方面,確實有其長處和優勢,是不能也不應一筆抹殺的。僅僅在這一點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價值。”

五是民間歌謠,是指民間流傳的民歌、民謠、童謠、諺語、格言等。

遠古時期的歌謠是詩歌最初的源頭,當時的文藝活動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其詩歌教育具有綜合性、全民化的特點。在漫長的古代社會里,曾經產生了數不清的民間歌謠,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們都是民間詩歌教育的教材,而且對古代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一部分歌謠被官府或學者收集、整理、加工之後,就登上大雅之堂,成為古代學校教育的詩歌讀本,如《詩經》裡的部分詩篇、漢代的樂府詩等。其中一些詩篇在古代詩歌教育中還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敕勒歌》等。歷代農民起義軍也往往利用歌謠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因此,古代民間歌謠在詩歌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第二節古代詩歌教育的基本方法

古代詩歌教育的基本途徑大致有兩種:一是官學詩歌教育,是歷代統治者主導的以各級官學為主體的詩歌教育,《詩經》自西漢之後一直是歷代官學最主要的詩歌教材;二是民間詩歌教育,是廣泛存在於民間的以各類蒙學為主、以民間歌謠自發流傳為輔的詩歌教育。在統治階級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官吏選拔制度影響下,官學詩歌教育往往主宰著民間詩歌教育的基本走向,為民間詩歌教育的發展限定一個大致的範圍;民間詩歌教育往往是官學詩歌教育的附庸,蒙學階段的各種詩歌教育教材都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為維護統治秩序服務,但民間歌謠有時也會偏離主流方向,出現一些與社會正統思想觀念不一致的現象。

由於古代民間歌謠除少數篇章外,主要是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佈四方,往往具有很強的自發性,也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方法,因此,論及古代詩歌教育的主要方法,主要是指古代各類學校進行詩歌教育的方法,涉及官學詩歌教育和蒙學詩歌教育兩個方面。從古代詩歌教育的過程來看,簡而言之,其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種:講授解疑、熟讀背誦、模仿練習等。

一、講授解疑。這是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教法,也是詩歌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古代學校中,教師的講解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理解的基礎,倫理道德規範的傳授正是透過這一過程得以實現。古代官學與私學的教學過程和方法大致相同:每學習一首詩歌,往往先由教師教讀,然後學生自己溫習熟讀;下一次上課時,教師先檢查溫習情況,然後再逐字逐句講解大意;之後就由學生自己熟讀領會,如有疑難,教師再作解答。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陽明曾在《教約》中規定了蒙學教學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