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部分

內遷後先定居南陽(今屬河南),後又遷居四明(今浙江寧波)。迺賢出身世家,其兄塔海仲良考中進士後名重一時,迺賢則淡泊名利,退居四明山水之間,與名士詩文唱酬。他曾遊歷大江南北,並旅居大都五年,期間廣結名流,每有感觸便作詩述懷。他以親歷親聞寫下《新鄉媼》、《潁上老翁歌》等長詩,真實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其《金臺集》存詩222首。因長於詩詞,迺賢曾並譽為“江南三絕”之一。

阿里西瑛,生卒年不詳。字西瑛,省稱裡西瑛。他是元代回族散曲家阿里耀卿之子,因其身材魁偉,故有“長西瑛”之稱。以散曲聞名,自稱居室為“懶雲窩”,並作一首《殿前歡》自娛,當時著名散曲家貫雲石、喬吉等紛紛以詠“懶雲窩”相唱和。“懶雲窩”後為松江名勝之一。阿里西瑛的散曲,現僅存五首小令,多表現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丁鶴年(1335-1424),字永庚,號友鶴山人。其先世為西域回族鉅商,並在朝中任職。元末,因其父職馬祿丁為官武昌,遂為武昌人。他出身官宦家庭,自幼聰穎,勤奮好學,曾由其姐月娥口授經史。《明史…列女列傳一…月娥列傳》載:“月娥,西域人,元武昌尹職馬祿丁女也。少聰慧,聽諸兄誦說經史,輒通大義。……娥弟丁鶴年,幼通經史,皆娥口授也。”此後,丁鶴年入南湖書院繼續學習儒家經典,曾師事名儒周懷孝,17歲即精通《詩》、《書》、《禮》而有盛名。他博學廣聞,精通詩律,其詩取材廣泛,以關心民生疾苦為主要內容,有《丁鶴年集》傳世,收錄346首詩。元亡後,他始終忠於元朝,以“遺民”終老一生。他多才多藝,除文學外,還通曉中醫學和數學,對繪畫、書法及古代詩論也頗有研究。丁鶴年是薩都剌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回回詩人,其詩曾廣泛流傳,是元末明初較有影響的詩人。

在眾多正統文人的維護下,元代傳統詩歌雖然沒有失去其正宗地位,但與散曲相比,藝術成就與影響卻遜色許多。其一是由於元代初期科舉制度長期沒有得到恢復,而恢復之後卻又在考試內容中廢棄了詩賦,因而吟詩填詞僅僅成為文人抒寫個人情感的工具之一。其二是民族歧視政策的實行和元初廢除科舉,更使得傳統文人失去用武之地,文人地位也急劇下降,悠哉遊哉的吟風弄月也被飢寒交迫的養家餬口所代替。其三是隨著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興起,雜劇和散曲逐漸成為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而創作雜劇和散曲也就成為部分落魄文人賴以謀生的工具,更使傳統文人和詩詞創作雪上加霜。與兩宋相比,元代詞人不多,詞作更少,詞的創作幾乎被散曲所取代,就是一個證明。由於元代傳統詩歌和新興元曲的差異,有些學者在研究元代文學時十分強調所謂“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區別,若單從藝術形式的角度而言,這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這兩者之間並不完全是截然對立的。元代的“雅文學”與“俗文學”都與社會變化和市民文化密切相關,從元曲來看,“俗文學”的興盛與發展離不開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從元詩來看,“雅文學”的發展也深受時代風氣和市民觀念的影響。散曲逐漸“雅化”就顯示了二者逐步合流的傾向,趙孟睢⒐嵩剖�熱思壬樸謐魘�畲剩�採貿ば醋魃⑶��倉っ髁蘇庖壞恪S朧�蝕醋鞔笥辛�檔腦泳紜⑸⑶�氖⑿校�乇鶚巧⑶�庵中碌氖�櫳問降某魷趾託聳ⅲ�蚱屏嗽詮糯��櫪鋶て誥油持蔚匚壞摹拔氯岫睪瘛鋇摹笆�獺筆�浚��徊醬俳�聳�璧鈉佔啊B碇略兜摹肚鎪肌肪褪喬Ч糯�械拿���

元代傳統詩歌地位的下降,與程朱理學成為元代官方的意識形態並主導教育制度和教育內容有相當大的關係。元世祖時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定為國子學必學教材,元仁宗時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等欽定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和標準答案,把詩賦考試完全排除在外。因而,元代的詩歌教育受到嚴重削弱。由於《詩經》作為儒學經典,仍然是學子學習的教材和科舉考試的內容,儒家正統的“詩教”也因此得到延續。這一點,對元代的詩歌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詩歌成為道德教育的傳聲筒。但另一方面,元代少數民族詩人群體的出現,卻正是得益於元代的教育。由於對漢人的普遍鄙視和不信任,元代蒙古統治者為了培養本民族的子弟和被自己信任的人才,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統治力量,專門為蒙古人和回回人建立了國子學。這個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崇尚儒學的風氣。正是在這個基礎上,才湧現出眾多的少數民族詩人。

由於受程朱理學影響,元代科舉非常重視經文、策論,並將“四書”作為考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