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其詞21首。尹鶚,《全唐詩》卷八百九十五錄其詞17首。毛熙震,《全唐詩》卷八百九十五錄其詞29首。閻選,《全唐詩》卷八百九十七錄其詞10首。
後蜀趙崇祚於廣政三年(940年)編成《花間集》十卷,著名詩人歐陽炯為之作序命名。書中收錄了晚唐五代時期溫庭筠、皇甫松、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和凝、顧夐、孫光憲、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十八位詞人的五百首詞。《花間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人詞總集,集中體現了詞律的規範化,確立了詞這種新的詩歌形式的文學地位,奠定了五代之後詞的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它是研究我國古代詩詞發展史的重要原始資料,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吳越國文化也興盛一時。吳越王錢鏐雖起於草莽,興於行伍,但立國後頗好吟詠。《全唐詩》卷八錄其詩2首,《全唐詩外編》錄其詩16首。《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載,錢鏐的兒子錢元瓘“亦善撫將士,好儒學,善為詩,使其國相沈崧置擇能院,選吳中文士錄用之。”錢鏐的孫子錢倧、錢俶皆能吟詠。錢俶自編其詩為《正本集》,《全唐詩》卷八錄其詩1首。
五代十國中的其它政權也出現了一些詩人。如後唐莊宗李存勖自幼喜歡音樂歌舞,洞曉音律,文才頗高,能作詞,《全唐詩》卷八百八十九錄其詞4首。荊南詩人孫光憲,素以文學自負,有集五十餘卷,《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二錄其詩八首,卷八九七錄其詞79首。
第四節北宋時期的詩歌教育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憑藉手中的兵權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此後20年間,北宋王朝先後平定了南方的後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漢等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混亂局面。北宋王朝汲取了唐朝後期擅政、藩鎮割據的教訓,採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不斷削弱地方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成為一個以成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空前強化的王朝。自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歷代皇帝都對軍事將領深加忌防,並多用儒臣治軍,把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北宋對內偃武修文,大力抑制武臣,對外一味妥協退讓,在軍事上無所作為,屢屢屈服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國曆代王朝中,宋代是對外關係最軟弱的時期,所謂“唐烏龜、宋鼻涕”一說,可見宋之軟弱。1127年,金軍攻破東京開封,北宋滅亡。
宋代的科學技術相當發達,絲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均領先世界,沈括的《夢溪筆談》記錄了當時科學技術方面的突出成就。北宋城市規模之巨大,商業之繁榮均超過前代,紙幣“交子”的使用就是明證。當時海外貿易尤其發達,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北宋都城開封已經是人口超百萬的大型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表現了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北宋時期繁榮的經濟、發達的科技,為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市民階層的壯大和文化消費的增長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詞的興盛與城市經濟、特別是娛樂業的繁榮有極大關係。宋仁宗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促使印刷業迅速發展起來,對科技文化的傳播產生了巨大作用。北宋印刷業空前發展,公私刻書業的興盛使書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閣和州縣學校藏書豐富,就是私人的藏書也動輒上萬卷。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等以私人藏書為物件的目錄學專著的首次出現就是一個明證。
北宋王朝十分重視文治教化。趙匡胤和趙匡義以下歷代皇帝都好讀書,重用文士。城市規模的擴大、經濟的繁榮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農業技術的改革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宋代的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三位宰相相繼興學又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北宋繼承唐代教育制度,在府、州、縣、路等行政區域內設立學校。北宋初僅設國子監,學生名額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倡導“慶曆興學”,在東京興辦太學,採用胡瑗的湖學法制訂“太學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應科舉者需先受300日的州縣學校教育;考試先考策論,次考詩賦,不考貼經、墨義。宋神宗趙頊時,王安石倡導“熙寧元豐興學”,進一步擴建太學,學生名額增加到兩千四百人,並重訂太學條制,推行三舍法;整頓地方官學,統一學校和科舉內容;科考取士本於學校,取消詩賦、帖經考試。宋徽宗趙佶時,蔡京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