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橫戈馬上行。”表現了他長期從軍保衛國家的壯志豪情。在東南沿海抗倭時,為了鼓舞士氣,他特地創作了一首軍歌《凱歌》:“萬人一心兮太(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配上軍樂後,他親自教授士兵高唱,激勵將士團結一心,報國立功。他在鎮守薊州時寫下一首《登盤山絕頂》:“霜角一聲草木衰,雲頭對起石門開。朔風邊酒不曾醉,落葉歸鴉無數來,但使雕戈銷殺氣,何妨白髮老邊才。勒名峰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劍臺。”他在詩中慷慨高歌,抒發了抵禦外侮的雄心壯志,歷來為人稱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他雖為官清正,但生性酷愛自然山水而不喜做官,一生多在遊山玩水、詩酒之會中度過。《明史…文苑列傳四…袁宏道列傳》載:“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有才名,時稱‘三袁‘。……宏道年十六為諸生,即結社城南,為之長。閒為詩歌古文,有聲裡中。舉萬曆二十年進士。歸家,下帷讀書,詩文主妙悟。……與士大夫談說詩文,以風雅自命。……先是,王、李之學盛行,袁氏兄弟獨心非之。宗道在館中,與同館黃輝力排其說。於唐好白樂天,於宋好蘇軾,名其齋曰白蘇。至宏道,益矯以清新輕俊,學者多舍王、李而從之,目為公安體。然戲謔嘲笑,間雜俚語,空疏者便之。”以袁宏道為首的“公安派”深受李贄和徐渭的影響,其詩歌理論的核心是“獨抒性靈”,強調性情之真,反對摹擬古人,主張詩歌創作應時而變,因人而異。袁宏道作詩往往衝口而出,淺易率真,寧可俚俗,不取陳套,如《靈隱路上》、《東阿道中晚望》等就體現了這種風格。袁宗道、袁中道的詩風與此相似。公安派的詩歌理論在當時掀起了一個聲勢較大的詩歌革新運動,對明末清初的詩人影響很大。
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號軼符,晚年又號大樽,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曾與夏允彝等人結成“幾社”,與復社相呼應,為一時名士。清兵入關後,仕於南明弘光朝,因朝政腐敗而辭職回鄉。南京被攻破後,因從事抗清活動被捕,乘隙投水而死。有《陳忠裕公全集》30卷。《明史…陳子龍列傳》載:“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他注重經世致用之學,曾編《皇朝經世文編》500餘卷;論詩則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要求有感而發,不可無病呻吟。前期詩作多仿漢魏盛唐,或綺麗華豔,或質樸深沉;後期詩作感事傷時,沉鬱頓挫,慷慨悲涼,充滿民族氣節。他擅長七律,絕句也較出色。《小車行》、《秋日雜感》10首是其代表作。其詞學《花間集》,或描寫離情別恨,或表現故國之思,清麗宛轉,真摯動人。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松江華亭人。其父夏允彝、其師陳子龍都是明末正氣凜然的名士。他自幼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他幼時聰穎過人,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九歲撰《代乳集》,十二歲拜陳子龍為師,十四歲隨父夏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父兵敗自殺後,他誓志報國,繼續抗清鬥爭,被捕後英勇就義,年僅十七歲。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英雄,短暫的一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他在文學上受陳子龍影響,早期詩作內容單薄,有摹擬痕跡。參加抗清鬥爭後,其詩篇多反映明亡之際的史實,於悲涼中發出激昂之氣。噴湧的愛國激情,堅強的民族氣節,熾熱的戰鬥氣息,動人的浪漫色彩和華美的詞章用語,形成他詩歌的主要特色。如《別雲間》:“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詩中充滿了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豪情。《細林野哭》為其代表作。他的詞有《玉樊堂詞》,風格與陳子龍相似,悽豔婉麗,哀婉感人。如《婆羅門引…春盡夜》、《江城子…病起春盡》等。夏完淳也以文知名,《大哀賦》、《獄中上母書》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其作品集有《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夏節愍全集》等。
明代詩壇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女性詩人,後期更是湧現出許多富有個性和才華的女詩人,在東南經濟發達地區尤多。其中既有名門淑女、貞節烈婦,也有青樓名妓、女冠尼姑。如孟淑卿、陳懿德、朱妙端、鄒賽貞、李玉英、楊文儷、羅素月、吳靜婉、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