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部分

。永樂十九年進士,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得民心,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在“土木之役”中,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軍進逼北京;于謙堅決主戰,擁立景帝。英宗還朝復位後,于謙被誣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處死。于謙首先是一個政治家,是一位民族英雄,其次才是詩人,寫詩只是他政事之餘抒寫情懷的方式。惟其如此,卻恰恰繼承了“詩言志”的傳統,發揚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他的詩歌集中表現了他獻身國家的志向、憂國憂民的情懷。如他青年時代寫的詠物詩《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在巡按各地途中寫下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如:《荒村》、《田舍翁》等,表達了他對苦難百姓的深切同情。他居官清廉樸素,不饋贈權要,不拉攏私交,曾作《入京》一詩以見志:“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此詩遠近傳誦,成為一時佳話。在抗擊蒙古軍隊入侵的戰爭中,他寫下了一系列洋溢著愛國主義的詩篇,如《出塞》一詩表達了他“意氣平吞瓦剌家”的壯志。他還用民歌形式為戍邊將士寫了一首《從軍五更轉》,激勵他們保衛國家。于謙最為人傳誦的是他抒寫心志、保持高尚節操的詩篇,如《石灰吟》、《詠煤炭》、《北風吹》等。他的詩無論古體還是近體,無論五言還是七言,語言淺顯平易,明白流暢,在藝術上不事雕琢,直抒胸臆,剛勁清新,自然天成,獨樹一幟,與當時盛行的呆板凝滯、華貴典雅的“臺閣體”形成鮮明對照,成為明代前期詩壇成就最突出的詩人。于謙的人品和詩品俱稱一流,五百多年來,他始終是文人士子學習的榜樣。他的《石灰吟》、《入京》等詩篇曾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屬四川)人。他出生於書香門第,祖、父均舉進士,其父楊廷和是明武宗朝首輔。楊慎幼年就隨母學習唐代絕句,少年時就以能詩善文著稱,曾受到文壇領袖李東陽的讚賞。《明史…楊慎列傳》載:“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正德六年(1511),楊慎舉進士第一。明世宗時充經筵講官,以直言直諫著名。嘉靖三年(1524年),因“議大禮”被謫戍雲南30餘年,終於戍地。楊慎博學多才,廣泛涉獵經史、詩文、書畫、訓詁、文學、音韻、名物等方面,著述很多,有《升庵集》81卷,其中有詩29卷。他精熟詩詞、文賦、散曲、雜劇、彈詞,詞有《升庵長短句》3卷,散曲有《陶情樂府》4卷,彈詞有《二十一史彈詞》12卷等,另有《升庵詩話》14卷、《詞品》6卷等。《明史…楊慎列傳》載:“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並行於世。”楊慎詩存約2300首,內容極為廣泛。或描繪山河之美,或抒寫離愁別情,或關心民生疾苦,或歌頌歷史人物。因居滇30餘年,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他廣泛學習魏晉唐代詩歌,兼採民歌之長,形成了氣勢雄偉、清新細膩、濃麗含蓄的詩歌風格。他的詞和散曲,寫得清新綺麗、華美流暢。他的長篇彈唱敘史之作《二十一史彈詞》(又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文詞暢達流利,廣為傳誦,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章《說秦漢》的開場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詞因被移用於明清時期刊行的《三國演義》之首而廣為人知。

楊慎的夫人黃峨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女才子。黃峨(1498—1569)字秀眉,遂寧人,工部尚書黃珂之女。她自幼隨母學習詩文,聰明好學,博覽群書,通經史,工詩文,少時就以詩詞、散曲名滿京城。她的詩詞、散曲以楊慎謫戍雲南為界,前期作品風格清新活潑,語言曉暢明麗,感情真摯動人,如《閨中即事》、《庭榴》等;後期因夫妻長期分離,詩曲大多感事傷懷,淒涼哀怨。如散曲《黃鶯兒》:“積雨釀春寒,看繁花樹殘。泥途江眼登臨倦,雲山幾盤流幾彎,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徵雁,飛不到滇南。”《羅江怨》:“空庭月影斜,東方亮也。金雞驚散枕邊蝶。長亭十里、陽關三疊,相思相見何年月。淚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結,鴛鴦被冷雕鞍熱。”這些作品主要表達個人情感,情意真切,極其感人。1529年,黃峨寫下了一首懷念丈夫的七律《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