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部分

來看,明代散曲大致上可以分為南北兩派,北派大多豪爽雄邁、質樸粗率,南派則清麗俊逸、細膩婉約。明代早期的重要散曲作家是宗室貴族朱有燉,他的曲作以音律諧美著稱,至明末清初尚在流傳。弘治、正德年間,散曲創作逐漸興起,康海、王九思、王磐、陳鐸等都是當時的名家。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是為人稱頌的名作。明代後期,散曲創作進一步繁榮,楊慎、金鑾、馮惟敏、梁辰魚、施紹莘等都是當時有顯著影響的作家。明代散曲作家大多數善詩能文,詩文追摹漢魏盛唐,力求高華典雅,散曲則在沿襲元人嘯傲煙霞、嘲弄風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更多地抒寫怡然自得的閒適情緒,或表現聲色自娛的生活情趣,格調日趨卑下。

明代民歌十分繁榮,尤其是明代中葉以後,民間曲調廣為流傳。民間小曲如《鎖南枝》、《傍妝臺》、《山坡羊》、《掛枝兒》、《打棗竿》、《劈破玉》等尤其流行。而發達的印刷業更有利於民歌的流傳和儲存,成化年間金臺魯氏刊行的《新編四季五更駐雲飛》、《新編題西廂記詠十二月賽駐雲飛》、《新編太平時賽賽駐雲飛》、《新編寡婦烈女詩曲》是現存明代最早的民歌集。晚明時期,著名通俗文學家馮夢龍編選的民歌專集《童痴一弄…掛枝兒》和《童痴二弄…山歌》很有特色,顯示了明代民歌的主要成就。現存明代民歌總數有1000餘首,多數作品以男女情愛為主題,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如“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山歌》卷十)而直接反映封建壓迫剝削、歌頌農民起義的歌謠儲存下來很少。如李開先《一笑散》中有這樣一首民歌:“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膆裡尋豌豆,鷺鷥腿下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運用比喻和誇張,深刻揭露了統治者貪婪的本質和狠毒的手段。在明末農民起義中,民間歌謠又成為民眾戰鬥的號角,既宣傳了起義軍的政治主張,又鼓舞著廣大人民的鬥爭。如《明季北略》中的民謠:“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明史…李自成列傳》載:“(李)巖復造謠詞曰:‘迎闖王,不納糧。‘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

明代民歌的盛行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著名文人李夢陽、何景明、李贄、袁宏道、馮夢龍等都十分推崇民歌,並將民歌作為反對假道學、抒寫真性情的手段。李夢陽在文學方面最為推崇民間歌謠,力主“真詩乃在民間”(《詩集自序》)。他的詩歌創作受到民歌的較大影響。他曾改寫《童謠二首》,其《長歌行》等詩篇採用了民謠格調。據李開先的《詞謔》記載,曾有人向李夢陽請教如何作詩,李夢陽卻讓他以市井流行小調《瑣南枝》為榜樣。楊慎廣泛學習民歌的長處以豐富自己詩作,曾編纂了民謠專集《古今風謠》,收錄上古至明代嘉靖時期的民謠280餘首;他的一些詩歌作品具有濃烈的民歌情調,如《送餘學官歸羅江》全用綿州民歌,字尾四句送行語,構思新穎,別緻清新。袁宏道也積極向民歌學習,他的《江南子》等詩篇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

在明代文化教育十分發達的背景下,雖然詩人輩出,作品眾多,但由於明代詩歌始終在復古與反覆古的反覆中前行,而一味尊古擬古的形式主義詩風又長期佔據詩壇,因此,優秀的詩人和詩篇卻相對較少。只有少數傑出的詩人,如高啟、于謙、楊慎、徐渭等繼承“詩言志”的傳統,獨抒心志,善於創新,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高啟(1336—1374)字季迪,號青丘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洪武七年被殺,年僅三十九歲。高啟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眾體兼長,風格多樣。其樂府詩如《養蠶詞》、《田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階級剝削和人民疾苦,質樸真切,富有鄉土氣息。他的歌行和律詩最能表現他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如《青丘子歌》表現了他早年張揚疏狂的性格和高昂自傲的精神;《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描繪雄偉壯麗的江山,抒發了國家重新統一帶來的喜悅:“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他的律詩如《清明呈館中諸公》、《嶽王墓》等內容主要是登臨、懷古、贈答之類,接近盛唐詩人的風格,藝術成就較高。高啟被譽為明代詩人之冠,對明代詩歌創作有很大影響。他的詩數量較多,僅自編《缶鳴集》就存詩937首。高啟能詞能文,其詞編為《扣舷集》;文章編為《鳧藻集》,均刊行於世。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