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載:“唐明宗之世,宰相馮道、李愚請令判國子監田敏校正《九經》,刻板印賣,朝廷從之。丁巳,板成,獻之。由是,雖亂世,《九經》傳佈甚廣。”這次雕印儒經工作,從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開始,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才全部完成,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用了二十一年時間。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官府主持進行大規模雕版印刷儒家經典,開創了經書印刷之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
五代時期出現了一位作詩上萬首的詩人王仁裕(880—956),其詩數量之多前所未有。其詩當時流傳頗廣,人們競相傳誦。蒙學經典《幼學瓊林》中說:“王仁裕多詩,時人號為詩窖”。他能文善詩,通曉音律,涉獵領域,既廣且豐,著述頗多,數量驚人。可惜這些著作特別是詩集幾乎佚失殆盡,《全唐詩》卷七百三十六僅存其詩不足16首(五律2首、七律13首、殘句2句)。《舊五代史…周書…王仁裕傳》載:“王仁裕,字德輦,天水人。少孤,不從師訓,年二十五,方有意就學。一夕夢剖其腸胃,引西江水以浣之,又睹水中砂石,皆有篆文,因取而吞之。及寤,心意豁然,自是資性絕高。有詩萬餘首,勒成百卷,目之曰《西江集》,蓋以嘗夢吞西江文石,遂以為名焉。”他善於發現人才、獎掖後進,門生、弟子數以百計。他曾在《示諸門生》裡寫道:“二百一十四門生,春風初長羽毛成。”後漢乾裕年間,他掌貢闈時中進士者多達33人,其中的佼佼者如王溥、李惲、許仲宣、李昉等,後來都成了一代文傑。《輿地紀勝》雲:“王仁裕知貢舉時,所取進士三十三人,皆一時名公卿,李昉、王溥為冠。”他很重視詩歌教育,現存詩篇中寫給門生的就有3首。他在《與諸門生春日會飲繁臺賦》裡寫道:“爛醉也須詩一首,不能空放馬頭回”。他在作詩上為弟子做出了表率。
五代時與王仁裕同以詩文知名、以善於選拔人才著稱的詩人是和凝(898—955)。《舊五代史…周書…和凝傳》載:“和凝,字成績,汶陽須昌人也。……凝幼而聰敏,姿狀秀拔,神采射人。少好學,書一覽者鹹達其大義。年十七舉明經,……十九登進士第。……唐天成中,……尋詔入翰林充學士,轉主客郎中充職,兼權知貢舉。貢院舊例,放榜之日,設棘於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者。凝令徹棘啟門,是日寂無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時議以為得人。……又好延納後進,士無賢不肖,皆虛懷以待之,或致其仕進,故甚有當時之譽。平生為文章,長於短歌豔曲,尤好聲譽。”他少年時好為曲子詞,流傳和影響頗廣,契丹稱之為“曲子相公”。他善於選拔人才,門生弟子眾多,聲譽卓著。《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五錄其詩109首,卷八百九十三錄其詞24首。
馮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人,生於唐末,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事四姓十君,六次任宰相,自號長樂老。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官方雕印刊行儒家經籍的倡議者和主持人,於後唐長興三年奏請朝廷刊印九經,在他的組織下,歷時二十一年才得以完成。他少時刻苦讀書,長即以文學和仁孝知名。《舊五代史…馮道傳》載:“其先為農為儒,不恆其業。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新五代史…馮道傳》載:“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天成、長興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明宗問曰:‘天下雖豐,百姓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農。‘因誦文士聶夷中《田家詩》,其言近而易曉。明宗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他吟誦聶夷中的《田家詩》諷諫後唐明宗,正是“詩教”的典型例子。馮道很重視詩歌教育,也很善於進行詩歌教育,他的《天道》、《偶作》、《贈竇十》等詩的內容就是寫立身處世和教育子女之道,《贈竇十》一詩流傳頗廣。《全唐詩》卷七百三十七錄其詩五首。
由於江南地區相對比較安定,經濟相當繁榮,文化教育比較發達。儒家經典仍然是學習的主要內容。《開蒙要訓》、《千字文》《太公家教》和《蒙求》依然是蒙學階段的主要讀本。由於最高統治者的愛好與提倡,南唐、前蜀、後蜀、吳越等國的詩歌教育仍然十分發達,湧現了一大批詩人。《全唐詩》中收錄了五代十國時期眾多詩人的大量作品。
南唐三代君主李昪、李璟和李煜都是當時著名詩人,均喜招延文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