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0部分

詩賦,重經學,定為新制。事雖未及行,而選舉之制已立。”“至仁宗皇慶二年十月,中書省臣奏:‘科舉事,世祖、裕宗累嘗命行,成宗、武宗尋亦有旨,今不以聞,恐或有沮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經學實修己治人之道,詞賦乃摛章繪句之學,自隋、唐以來,取人專尚詞賦,故士習浮華。今臣等所擬將律賦省題詩小義皆不用,專立德行明經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帝然之。十一月,乃下詔曰:‘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世祖皇帝設官分職,徵用儒雅,崇學校為育材之地,議科舉為取士之方,規模宏遠矣。朕以眇躬,獲承丕祚,繼志述事,祖訓是式。若稽三代以來,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浮華過實,朕所不取。……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絛,《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硃氏章句集註。其義理精明,文辭典雅者為中選。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硃氏章句集註,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硃氏為主,《尚書》以蔡氏為主,《周易》以程氏、硃氏為主,已上三經,兼用古註疏,《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藻,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從上述記載來看,元朝統治者重視的僅僅是儒學的治國之術,對於詩賦文學並不重視。元朝歷代皇帝似乎無人能作詩填詞。

元代教育制度和教育體系與宋代基本類似,在京師設立國子學和國子監,在地方建立各級學校。《元史…選舉志一》載:“元太宗六年癸巳,以馮志常為國子學總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入學。世祖至元七年,命侍臣子弟十有一人入學,以長者四人從許衡,童子七人從王恂。至二十四年,立國子學,而定其制。設博士,通掌學事,分教三齋生員,講授經旨,是正音訓,上嚴教導之術,下考肄習之業。復設助教,同掌學事,而專守一齋;正、錄,申明規矩,督習課業。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所讀之序,正、錄、伴讀亦以次而傳習之。次日,抽籤,令諸生復說其功課。對屬、詩章、經解、史評,則博士出題,生員具稿,先呈助教,俟博士既定,始錄附課簿,以憑考校。”這段文字,基本說明了元代儒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為了加強統治基礎,還專門為蒙古人和回回人建立了國子學。《元史…選舉志一》載:“世祖至元八年春正月,始下詔立京師蒙古國子學,教習諸生”。“至元六年秋七月,置諸路蒙古字學。”“(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八月,始置回回國子學。至仁宗延祐元年四月,復置回回國子監,設監官,以其文字便於關防取會數目,令依舊制,篤意領教。”由此可以看出,鞏固統治的現實需要迫使元代統治者不得不重視教育,並且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教育內容和教育物件。

元代統治者加強了對教育的控制,在地方行政區域路、府、州、縣建立了各級學校,還專門在江南各路、府、州、縣的學校內皆設立“小學”,在部分地區設立書院,分別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任命學官。還規定五十家為一社,每社設一所學校,稱社學。學官有教授、學正、山長、學錄、教諭等職,負責教育生員。《元史…選舉志一》載:“太宗始定中原,即議建學,設科取士。世祖中統二年,始命置諸路學校官,凡諸生進修者,嚴加訓誨,務使成材,以備選用。至元十九年夏四月,命雲南諸路皆建學以祀先聖。二十三年二月,帝御德興府行宮,詔江南學校舊有學田,復給之以養士。二十八年,令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內,設立小學,選老成之士教之,或自願招師,或自受家學於父兄者,亦從其便。其他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書院。凡師儒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於禮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錄、教諭,路州縣及書院置之。路設教授、學正、學錄各一員,散府上中州設教授一員,下州設學正一員,縣設教諭一員,書院設山長一員。中原州縣學正、山長、學錄、教諭,並受禮部付身。各省所屬州縣學正、山長、學錄、教諭,並受行省及宣慰司劄付。……教授之上,各省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