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舊體詩到新體詩之間的一種過渡。在歷經元明兩朝的沉寂後,詞於清代重新復興。從清前期到中期,成就較高、影響較大的詞人有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張惠言、賙濟等。清代後期的詞又進入了新的衰落期。
吳偉業(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今屬江蘇)人,明崇禎四年進士。明亡後迫於清廷壓力而出仕,不久辭歸。他出生於儒學世家,七歲開始讀家塾,十四歲能屬文,成為明末復社領袖張溥的弟子。他的詩歌專學唐人格調,辭藻華麗,尤其長於七言歌行。早期的詩如《子夜詞三首》等善於用清麗之筆抒寫青年男女的纏綿之情,儒雅風流。明亡後,其詩風蒼涼沉痛,晚年學庾信,尤見風骨。他寫下了許多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的詩篇,尤以長篇七言歌行最能代表他的藝術風格與成就,最著名的是《圓圓曲》。其七言歌行融合了初唐四傑和白居易的特點,文詞清麗,音節和諧,注重抒情,委婉含蓄,堪稱是唐代以後七言歌行一大家。《清史稿…文苑傳一…吳偉業傳》裡說他“詩文工麗,蔚為一時之冠”。他的詩歌對清代詩人影響很大,康熙帝曾親制御詩《題〈吳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風流,往復搜尋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錦應慚麗,細比春蠶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對處,幾多詩興為君收。”他也善詞,詞作雖不多,但傳誦頗廣。另有戲曲作品傳世。
王士禎(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他出生於官宦世家,五歲入家塾,六歲讀《詩經》,幼時即以詩聞名於四鄉。他論詩以“神韻”為宗,主張詩歌應意境高妙、韻致天然、音節清亮並富有言外之味。他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就體現了這個特點,此詩一出,在大江南北廣為傳誦,應和者很多。他在《論詩絕句》說:“風懷澄淡推韋柳,佳處多從五字求。”表明他的詩歌主要偏愛王孟韋柳一派,《江上》、《青山》、《真州絕句》等詩篇就是這一風格的體現。他曾選錄王維以下四十二人的詩為《唐賢三昧集》,進一步推廣他的詩歌理論。《清史稿…王士禎傳》載:“士禎姿稟既高,學問極博,與兄士祿、士祜並致力於詩,獨以神韻為宗。取司空圖所謂“味在酸鹹外”、嚴羽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標示指趣,自號漁洋山人。主持風雅數十年。”作為詩壇一代領袖,他的詩歌理論和創作對清代詩人影響很大。他的詩歌作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曾親自抄錄編定《御覽集》。《清史稿…王士禎傳》載:“上(康熙)留意文學,嘗從容問大學士李霨:‘今世博學善詩文者孰最?‘霨以士禎對。復問馮溥、陳廷敬、張英,皆如霨言。召士禎入對懋勤殿,賦詩稱旨。改翰林院侍講,遷侍讀,入直南書房。漢臣自部曹改詞臣,自士禎始。上徵其詩,錄上三百篇,曰御覽集。”“士禎以詩受知聖祖,被眷遇甚隆。”可見王士禎在當時的影響之大。王士禎亦有詞名。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出身於以講究氣節著稱的文學世家,其父陳貞慧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少負才名,能詩善詞工駢文,尤以詞著稱,與當時名士吳偉業、冒襄、王士禎、朱彝尊等均有交往。在清初詞壇上,他與朱彝尊並稱,合刊過《朱陳村詞》。陳維崧的詞作數量很多,約有一千八百首,為古今詞人所罕見,現存《湖海樓詞》就有1600多首。其詞題材廣泛,風格豪邁奔放,兼有清真嫻雅之作,繼承了蘇、辛以詩為詞的傳統。著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或稱《湖海樓詞》)等。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他博學工詩,和王士禎同時馳名詩壇,當時有“南朱北王”之稱。他的詩有濃重的學究氣息,辭藻豐富,富麗典雅,缺乏激盪奔放的氣概。他尤工於詞,是浙西詞派的開創者。他主張宗法南宋詞,講究字句聲律,尤以姜夔、張炎為宗。其詞現存500多首,他的詞聲律嚴整,精工雋永,藝術成就很高。著有《曝書亭詞》、詩文集《曝書亭集》。他曾選編明代詩歌總集《明詩綜》100卷,錄存明代詩人3400餘家的作品,保留了許多明代詩歌資料;還編纂了《詞綜》36卷,收錄唐宋金元詞人六百多家的2250多首詞,為詞的研究和創作提供了重要資料。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納蘭明珠長子。他是康熙十五年進士,官至一等侍衛。後因患急病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他自幼敏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