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的孩子厭煩了、沮喪了、退縮了,他們都最終在迷宮裡迷了路。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堅持不懈地探索下去,終於尋到了碩士、博士、博士後、教授、研究員、院士、×;家、著書立說、獲得諾貝爾獎……
人之初,智本同。上帝待人,一視同仁。特別是時間,對於每一個人,既不會多一秒,也不會少一分。所以,如果孩子的智力僅僅依靠時間和汗水,那麼這種智力很多人都能夠做到。但是,智力並不是完全由時間和精力決定的。因為在自然之神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人為之神”在主宰著我們的命運,這個人為之神就是效率。它能夠從自然之神的靜態平等中,去實現動態的不平等。那麼,不同的效率是由什麼決定的呢,那就是思維模式。因此,要讓孩子在智力發育過程中不走或者少走彎路,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他們塑造出一個“最佳的思維模式”,這才是決定孩子最終能否成材、成大材的關鍵所在。這就象從同一地點開出的兩部車,效能優良的自然會越開越快,而效能低差的必定越來越落後甚至永遠不能到達目的,正所謂路遙知馬力啊!
我認為,“最佳的思維模式”應該至少具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要有一顆感知世界的敏銳的心,並愛動腦筋。
“愛動腦筋”的突出表現就是愛問。同時,我們大人也要千方百計回答好孩子的提問,這是“問答”世界的兩個方面。“愛動腦筋”好比是智力結構中的一條主綱,縱貫智力活動的東西南北,為孩子的智力發展提供了一個最廣闊的空間。在這條主綱的提拽下,其他智力之網才能夠蔓延伸展開來。“愛動腦筋”也是智力活動的最大的源動力,它克服了人們自身內部智力發展上的最大障礙惰性,促使智力這輛火車隆隆地從原始、愚昧、幼稚的地帶開出;而這列火車到底能夠開到什麼地方,能夠開多遠,完全決定於它的動力有多大。“愛動腦筋”蘊涵著巨大的、無限的潛力,它能夠不斷地打破紀錄,讓大腦創造一項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