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結束,太子趙載承沒有回到東宮,而是去了已經空閒了幾十年的天策上將府。 凡皇帝太子親征,不封兵馬元帥,而是領天策上將職。 此次太子親征,有利有弊,弊在於二皇子,利在於太子可以提前擁有兵權。 天策上將府也在第二天開府,升起了大乾戰旗。 同時大批年輕勳貴或者公侯之子也進入天策上將府擔任官職。 天策上將為太子趙載承,負責大乾對內外的軍事作戰。 天策府長史安定郡公項城,負責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司馬秦碩為秦長武長子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從事中郎為藍田縣公云溪,華陰縣公蒙斌,協助長史、司馬管理府中各類事務。 天策府其餘官職也多由年輕勳貴擔任。 與此同時,在長安城北苑也陸續有軍隊進入軍營。 東宮六率掛天策上將親軍旗。其餘諸軍混編為左右虎賁衛,左右飛熊衛,左右豹韜衛,左右鷹揚衛,共八衛十六萬人,比趙鈺民口中的兵力多出來兩萬人。 多出來的兩萬人馬都是勳貴的食邑。 勳貴代太子趙載承掌兵,不可能一個侯爺就能統兵兩萬,這時候食邑就起到了作用。 軍中勳貴勢力和將門勢力分庭抗禮,這樣的做法還是趙鈺民交給趙載承的。 御下之道在於平衡。趙載承掌控著三千旅賁軍,勳貴總領作戰,將門負責中下層指揮,互有節制,趙載承無疑在趙鈺民教授的平衡策略上,更進了一步。 混編就是趙載承想出來的辦法,土渾人還是部落氏族制度,兵民一體,所以作戰不怕打不過而是怕有人畏戰不前,相互牽扯,現在把人馬混編,就不用怕各軍之間互相扯皮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打仗為的什麼? 戰功!土地! 絕不是爭權奪利! 這一點趙載承十分清楚,別看趙載承只有三千旅賁軍,但是別忘了趙鈺民給他的四萬龍驤新軍。 所以天策上將府一開府,趙載承就牢牢的把控住了軍權。 不過,這樣十六萬多人的大軍可不是趙載承可以指揮的,所以兩位前國公也出現在了天策上將府。 大乾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緩慢的轉動起來,至於土渾人還在隴右道和劍南道兩地的軍隊捉迷藏,大乾的地方軍隊由各道都督府節制。每道地方軍以道名為軍,如隴右道對外稱為隴右軍。 依照各道的面積人口,會有不同數量邊軍作為兵力補充,雖為地方軍,但戰力不可小覷,只是因為人數限制,防禦城池無礙,但並無對外攻伐的能力。 大乾定北都督府等待建設完畢,便會成為大乾的第十一道。 當前,大乾國內安詳無事,但是在帝國的邊疆。 安西都護府在西域一邊築路修建烽燧城池,一邊和西域小國作戰。 安南都護府則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蠶食嶺南,現在正在攻克在劍南道和嶺南道之間的黔中地區,這些地方的土獠藉助地利盤踞在黔中地區,讓劍南道和嶺南道無法接壤,同時還要防備南方的獠人。 安東都護府則在遼東與高句麗,流鬼國,扶餘國三國作戰。其中高句麗是大乾安東都護府的心頭大患,遺民崔氏和河東道崔氏不清不楚,高句麗自封王國,安東都護府一直在遏制高句麗侵吞遼東全境的想法。 大乾雖大,但是四面都是敵人,大乾國內的繁華,國土的豐碩都是這些偏遠小國眼中的肥肉,時不時就想咬一口。 萬國來朝不如一國獨大! 這是大乾人的想法,所以大乾人口兩千萬戶其中有兩百萬戶都是軍戶,常備兵力過百萬,邊軍五十萬,南北衙四十萬,地方軍二十萬。 天策上將府的戰旗高懸,長安城的百姓們有的面露哀愁,有的興奮不已。 戰爭可以給大乾帶來土地,但是也會帶來親人死亡的噩耗,瓦罐不離井口破,將軍難免陣前亡。 新府兵在折衝府的兩年時間,讓府兵上馬可騎射,下馬可步戰,但命只有一條,人的生命頑強且脆弱,可能只是水土不服就能要了一個人的性命。 蘇莊的位置就在北苑不遠,進入全軍訓練的接奏後,三日一訓,蘇策有兩天的時間不用帶旅賁軍訓練,一日用來處理軍中事務,一日休息。 六個衛率只留下了蘇策一人,其他人都穿插到了天策軍中,太子十率的其他軍官也被補充到了天策軍裡面。 東宮六率的軍官佔比變小了,旅賁軍的戰力也提了上來。 姜瀾,項瑁各領一千旅賁,蘇策領一千旅賁,三人中,蘇策節制其他兩人。 太子十率的其他四率有兩率增兵守衛天策上將府,兩率留守東宮。 天策軍九月開始成軍,一開始兵將不熟悉,鬧出來很多樂子,隨著九月底最後一批良家子到達,天策軍的兵力補充齊全了。趁著十月還沒有下雪,開始了緊張的練兵。 人員需要熟悉,軍陣需要熟悉,所有的人都很明確,來到天策軍為的就是功勳。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