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5章 軍策

對於大乾人來說,年關將至,萬事皆畢,這是家人難得團聚的日子。 蘇策自從拜師之後的十幾天就住在定北縣公府,李思哲可謂傾囊相授,兵法要義,說起來並不複雜,但是對於一個將領來說,自己的領悟才最重要。 李思哲的兵法更多是結合自己所經歷的戰爭談起,而蘇策則將李思哲的話總結起來,以前蘇策地位不穩,除了百果釀和田壟的一些工具外,不太敢把前世的東西拿出來用,但是現在有李思哲授業,蘇策這才敢把前世閒來無事背誦的兵書寫出來。 一開始李思哲就從府兵開始談起,士兵整齊劃一令行禁止的軍事紀律對戰爭的勝負何等重要。 蘇策寫出:“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李思哲談軍中情報,有牡丹內衛,軍中偵騎,蘇策寫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李思哲認為戰爭不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兩國綜合國力的全面較量,在戰爭過程中必須綜合運用情報戰、經濟戰、外交戰、心理戰等各種手段。 能用謀略和外交解決的問題不要動用軍事手段,即使動用軍事手段也要先爭取在心理上率先擊垮敵人,強攻堅城實乃萬不得已之事。 蘇策寫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李思哲唸叨這句話,久久沒有回神。 “大帥,大帥!”蘇策喊了幾聲李思哲。 李思哲嘆了口氣:“江山代有良將出,蘇策,某教不了你。” 蘇策也有些尷尬,這些都不是自己的,只是前世背了些東西,沒想到卻打擊到了李思哲這位老帥。 大乾的兵法重於戰例,輕於規律,很多兵法很多的是將帥的回憶,主要是說當時如何作戰的,還沒有兵法大成的兵法出現。 府兵在於勇和律。 將帥在於靈和斷。 大乾征戰百年,勝敗無常,很多時候都是被動應戰。 李思哲知道自己沒有可教授蘇策的了,因為蘇策很明顯有一套自己戰法。 臨近年關,便放蘇策回家與家人團聚。 蘇策回到蘇莊過年,卻不知道李思哲在長安城拉攏起了一批老將。 等到正月十六蘇策來定北縣公府的時候,發現原先冷清的公府,此時聚集起了大乾所有的白髮將帥。 聖人授意,太子授命,兵部調派。 整座公府明裡暗裡有兩千羽林衛把守,每個人進出都需要再三檢查。 而牡丹內衛則控制住了整座坊,此時李思哲的公府已經成為了大乾最重要的地方。 等到蘇策進去,整整三個月的時間,這裡成為了被大乾刻意遺忘的地方。 要不是兵部的案牘不停的往裡面送,朝堂上根本不會注意到這個地方,將門和傳世之所以不可取代,便是因為他們有成體系的兵法,可以練就出成批的將校來,要不是刻意壓制,恐怕大乾軍隊就不是聖人說的算了。 隆盛十三年三月二十日,一本兵書由一千羽林衛押送,承報聖人。 一本兵書共計一義十三篇。其中要義為蘇策編撰,說是編撰,其實是蘇策背寫了一遍。 兵者,詭道也。 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怒而撓之,卑而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其不能盡知用。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勝兵先勝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困師必闕,窮寇勿迫。 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另外還有根據大乾國情寫出來的十三篇。 《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 聖人趙鈺民看完後,沉默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便傳口諭,此為《軍策》,不可複寫,永存兵部,軍中非五品不可讀,無侯爵背書者不可讀,私授他人者滅三族。 李思哲晉定北郡公,其他白髮將帥可蔭一子孫習讀《軍策》。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