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爛攤子,一直以‘及時享樂’為生活宗旨的劉邦也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
作為當時最成功的男人,他深知,雖然不用天天滾在刀尖上過日子,但並不意味著自己就可以高枕無憂,未來的路還很漫長,如果出點岔子,自己就會成為第二個胡亥,第二個項羽。
他之所以能打敗強大的對手,在群雄並立的時代存活下來,不是靠嘴皮子吹出來的,他沒有過人的軍事才能,他也沒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但他有著敏銳的政治天賦。誇張點說,他只需用鼻子嗅嗅,就能嗅出瀰漫在空氣中的政治氣味。
為了以後能高枕無憂,為了以後能安心享樂,他開始耍弄起高超的政治手腕來,當然,他不會想到,直到死,高枕無憂也只是夢想而已。
在給楚霸王哭完靈後,劉邦下令項氏宗族一律免罪,而且給他們封地,給他們爵位,目的就是穩住他們,讓他們別惹事。當時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弟兄還沒封爵,反倒投降的人先受封,一般的領導沒有這個魄力。
他深知這些人的心理,不久前,天下還是項家人的天下,這幫人咋呼慣了,一不小心失勢,心理最不平衡,一旦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弄出火花。
項羽就是因為吝惜封賞,最終走向了滅亡的道路,但劉邦畢竟比項羽高明,他在談笑間就化解了威脅。
天下初定。
跟著劉邦混的這些人,一夜之間,成為開國功臣,每個人的頭上都散發著偉大的光環,幾經生死,他們不再是販夫走卒,不再是市井俗人,他們成了新貴族新地主,成了老百姓頂禮膜拜的英雄人物。
老百姓頂禮膜拜不要緊,畢竟是成功人士,受人膜拜很正常。可讓劉邦感到不安的是,這些被老百姓頂禮膜拜的功臣宿將卻在膜拜其中的一個人。
他不是張良,不是蕭何,更不是劉邦。
這個人是韓信,戰爭年代,人們崇尚武力,江山是用槍桿子打下來的,所以會打仗會帶兵的人自然很受人推崇。韓信的軍事才能,在各階層裡,都有著無數的粉絲。作為偶像,他當仁不讓,他年輕,他傑出,他舉足輕重。像樊噲這樣的將領見到韓信都是畢恭畢敬,甘願屈膝下跪來表示對他的敬仰。他,儼然化身為一個傳奇。
劉邦在一次朝會上就曾經問韓信,“韓將軍,你說寡人能帶多少兵?”
韓信輕描淡寫的說道:“陛下,您最多帶十萬!”
說實話,這是很中肯的評價,以韓信的專業能力,誰能帶多少兵,誰能打什麼仗,他還是心中有數的。但劉邦有點不高興,便悻悻然問道:“那將軍能帶多少兵?”
“多多益善!”韓信微笑著回答。
韓信不是信口開河,垓下之圍他指揮近五十萬軍隊,遊刃有餘,環環相扣。這麼一個人,無論忠與不忠,對權力寶座上的統治者,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現在的韓信或許是忠誠的,但誰能保證將來呢,誰又能保證他不會被不忠誠的部下教唆。
劉邦想到韓信手上的三十萬部隊,感覺有點窒息。
不能讓他帶兵!劉邦做了個決定。
劉邦不動神色地找到韓信,要求韓信把兵符交還。韓信心知劉邦有些忌憚,但他很爽快,心想自己已經功成名就,不打仗了,抓著兵權反倒招人忌諱,所以也沒多想,便將軍權交還給劉邦。
對於功臣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很難的抉擇。交吧,等於把未來的希望寄託於劉邦的仁慈上,等於把命交給了劉邦。不交吧,實在沒有理由,而且容易招來猜忌,讓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韓信就像在懸崖上走鋼絲,劉邦控制著鋼絲,只要他一放手,等待韓信的只有一種結果,粉身碎骨。
劉邦收了韓信的兵權,很高興的將韓信改封為楚王,賜他榮歸故里。
緊接著,劉邦把另一個梟雄彭越封為梁王。
搞定這些人,劉邦安安心心的享受起人生來。
韓信雄赳赳氣昂昂的回到了故鄉,作為偶像,韓信的陣仗格外的引人矚目,乃至超過了劉邦的規格。出入有衛士嚴陣以待,沿路鑼鼓開道,官員陪侍,所到之處幾乎引來萬人空巷。
所謂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韓信先找到當年施捨他飯食的漂母,賜給她千金,以示報答。
說到黃金,這裡先拋個磚頭,後面再稍作描述,西漢的黃金數量及去向目前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難解之謎,有很多學者為此有過專門的論述。
報完恩,韓信接下來要報仇,他找來當年羞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