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急忙跟上去。草皮頭拿出了大馬士革刀,把一些枯藤清理乾淨,給我們開路。
山谷裡沒有高大的樹木,都是貼著土壤而長的藤蔓以及荊棘叢,遍地都是枯枝落葉,踩上去脆響,我們走得十分小心翼翼。
張睿之前一直帶領著我們,但是到了這以後,他卻沒有管我們三個,自顧自往山谷中央去。
整個山谷的中央有一座古建築物。張睿正是朝那座建築物走去。
他外表看起來像個白淨的文藝青年,身手卻出人意表的敏捷,似乎在什麼樣的地形中都靈活自如,我看見他遊刃有餘地在碎石間跳來跳去,不一會兒就到了那座建築物前。
建築物被巨大的石墩架到半空。我因為看的書雜,對古代建築風格也略懂些皮毛,雖不是專家眼光,至少也能看出點名堂。我略微注意了一下,這座建築物呈中軸對稱,像是明清代的風格,紅牆金頂,雕樑畫棟,屋簷竟是用噴釉的琉璃瓦鋪成。
光是那屋瓦的顏色以及屋脊飛簷各處雕刻的脊獸十全十美,就足以讓人吃驚。
這種配色在一個地方很多見,因而讓人十分熟悉——故宮。
古代對建築的用色也是有嚴格規定的,什麼樣的身份住什麼樣的殿宇,錯了便是忤逆犯上。故宮從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開始修建竣工,建築以“紅牆金頂”為主,顯得金碧輝煌大氣磅礴,這也是象徵了天子威嚴。所以這種用色非帝王莫屬。
我一時半刻說不上來這裡出現這樣的建築意味著什麼,隱隱覺得此趟盜墓之行非同小可,說不定白大褂他們要盜的是皇親國戚的墓。
建築物下面的石墩也是採用整塊的漢白玉,一共有六根,每一根大概有六七人環抱那麼粗,雕刻著飛禽走獸,可能因為暴露在外日曬雨淋的緣故,灌木叢林比較潮溼,現在石墩已經殘跡斑斑面目全非,表面附著著厚厚的青苔,裂縫裡還長出了枝葉。
在正面兩座石墩之間是整塊花崗岩堆疊而成的石階,這叫“如意踏跺”,通向上面的建築物入口。
張睿正從踏道往上走。
石階的最上面站著一個人,背對著我們。我老遠就看見那人戴著一頂黑色針織帽,身上的衣服破爛不堪,像是曾經過一番惡戰。
我認得那頂帽子,第一次是在酒吧包房裡見過,第二次是在我昏迷途中甦醒時看見揹著我的那個人帶著這樣的帽子。
而那人的身形我也隱約覺得有些熟悉。
12 瓶子和香爐的故事(上)
我們來到建築物前。
三人駐足仰望,不由被那巍峨高大的殿門所震懾。
估算一下,光是第一道大門大概就有三層樓那麼高,漢白玉的,獸面銜環,雕的是麒麟圖騰。
雕紋的形式我也不是很精深,只知道大致是麒麟獸的樣子,不知道是什麼寓意。
不過我知道,這準是明代的風格沒錯。
如果不是白大褂曾說過他們是來盜墓的,我會以為這是一座隱蔽在山谷中的古代遺蹟,但既然是墓冢,出現在地上的建築物可就不得了了。
古代的墓葬滲透著嚴格的禮制。
古人信奉不光生前要享受富貴榮華,死後住的陰宅亦要按身份名位來決定規模,即使去了陰間也要繼續享福。選風水寶地而葬也是這個道理,換成普通老百姓,村子外野地裡挑個地兒下棺埋了土便是墳了。
不仔細研究到不覺得,這個山谷其實風水甚好。前有群山,山中有溝道,就好像是一處“開口”,而且又是四面環山,正是堪輿之學中的“前有照,後有靠,左右環抱。”,絕佳的地理位置。
而我們前面穿過的那座山中既然會有山洪,就說明附近有水,風水風水,自然缺不了“水”,這裡的地貌象徵著“聚財,有生氣。”之意,是適宜厚葬的寶地。當然,我是看不懂的,這些都是張睿後來告訴我的。
早先,在看到養屍穴的時候,我就覺得葬在這裡的人非同小可。如今再看這裡的風水位,可見墓主人必是極其顯貴之人。剛才我就猜測可能是皇親國戚,因為會在地下墓室上面再營建一層建築物,此類都是為了讓人祭祀的墓祭建築。只是我又覺得在這種荒僻隱蔽的山谷中,不像是給王親貴戚厚葬的地方,因為根本不可能有人來這裡祭祀,那墓祭建築也就沒有必要了嘛。
此外,這座建築物又不得不說很奇怪。
在看到屋脊上那些栩栩如生的脊獸時,我便有疑問。
我忍不住問:“難道這裡葬了一位明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