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的風聲,有人在吃飯時忍不住去問了邵文柏。
“村委,聽說咱村要改變以前的戶口制度,改成集體制企業?”
“算是吧,不過我們不是在村裡搞工廠,而是組織大夥繼續種溫室搞農莊,就相當於半個村公社吧,到時候你們每家每戶都佔有股份。”邵文柏對他們說。
“那我們這些駐地軍人也有股份?”在座的大崗村軍人興奮了。
“都有,你們不是有家眷在村子嘛。而且,到時候你們應該會退伍回到村子的,要是有人不回村,那我們就收回他的股份,再分給其他村裡的人。”
“我們當然會回村子,我這一輩子就在村裡紮根了。”大家紛紛表態,開玩笑,大崗村的日子好過著,他們哪會想不開往別處發展。
“除了農莊,我們還想重新建立起公司,組織工程隊清理東海沿岸城市,到時候你們有大把的活幹,不怕掙不上工分。”邵文柏看著大家有興趣聽,就乾脆把話說開了,順便聽聽群眾的心聲,完善他寫的創業規劃。
照邵文柏看來,清理東海沿岸,只要人夠多總不是大問題。廢棄的建築混凝土和磚石可以生產骨料,再進一步製作出建材,或者用於填海。鋼筋廢鐵們可以回爐加工,重新生產出鋼材。以前邵家集團旗下有一家建築垃圾回收公司,倉庫裡還有以前廠房的機器裝置。只要政策允許,他們完全可以承建這些工程,村子裡勞動力眾多,公司不怕招不到人。
“大師兄,我聽說海邊地區因為海平面上升和海水汙染問題,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我們國家這邊也不能倖免吧。”有人接著說。
“沒事,我們不建造城市,我們種樹,就沿著海岸大規模種樹林,弄成一個防護林體系,起到一個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邵文柏跟他們說,“我們有了大片的森林地帶,還可以獲取部分經濟效益。”
“說的也是,只是這大海可惜了,我一路走過來,看著真心痛。以前是多好的風景,碧海藍天的,海景房還賣得特貴,都是有錢人住的地方。”一個軍人搭著話說。
“我們以後都住在內陸,又不在海上活動,海景沒了就沒了。”有人不以為然,他見識過海嘯的恐怖,對大海不感冒了。海鮮固然美味,可惜不頂飽沒有油水,不如豬肉實在。
邵文柏說:“以後國家要面對天氣長期寒冷的問題,全國肯定要休養生息的,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部分行業生產過剩的狀態。人類不再捕撈海里的魚,反而可以讓海洋得到歇息。”
因為自然環境的劇變,政府以後的經濟政策全都要跟著改變,資源有限,鋪張浪費和大躍//進的行為肯定是被禁示的。現在國家面臨的不是GDP增長的問題,而是要謀求全國人民吃飽穿暖,熬過以後漫長的寒冷氣候問題。內陸地區是華國最後一片適合人居住的淨土,政府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對環境汙染的問題不夠重視。要是地下水和山水都髒了,人就真的沒有淨水來源了。
說到水土汙染,在場聽的所有人都深有體會,沒有足夠的淨水,不說飲用和洗澡,連種個大棚都要省著用水。
邵文柏這一路上經過不少住著人的城鎮,得知城鎮居民大多在避難點窩居著,沒能充分就業,就覺得國家勢必要把城鎮居民分散一點居住,在山野之地多建立集體大農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人人有活幹,有個像樣的家住著,人們靠著栽種不分天時與氣候的溫室大棚,才有足夠的糧食吃。
華國內陸地帶多山地丘陵地,以前不好實施農業的大規模機械化種植,現在看反而是好事,發展成梯田或坡地的溫室也一樣,還能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種植面積。
另外,他們華國人多,可以大規模地改造河道。在洪水頻發的地區,他們可以在河兩岸築起高高的堤壩,多挖河泥疏浚河道,這樣內陸地區的人們就不用懼怕每年的春汛夏潮,還可以利用起水路搞運輸,像大崗村用小船運出糧食一樣。
至於農莊和鄉鎮交通不方便的問題,政府可以組織人多修路,多修河道去解決。各個城市可以把以前的鐵路修復過來重新使用,然後再把縣城的鐵路網建立起來。華國的高鐵技術本來就很發達,修鐵路根本就不是難題。而且如果恢復使用網際網路,人們容易獲知外界的訊息,鄉下生活就不算閉塞了。只是在鄉鎮或農莊生活,就沒有以前在城市生活那樣豐富多彩,但另一方面來說,鄉下的空氣清新,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這年頭,人能靠著雙手的勞動,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就已經是很好的日子了,估計城市的居民對迴歸鄉下不會有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