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識混淆是常有的情況。莫尼斯讓M太太轉入普通病房,她有些發燒,後來恢復了正常。M太太轉回原先的精神病院,兩個月後,該院一位心理醫生對她的精神狀況的鑑定結果如下:
該名病人行為正常。焦慮的傾向並不明顯。喜歡模仿他人,反應略顯誇張,適應良好,道德觀念、智力、行為一切正常。情緒略顯低落,可能是她擔心自己的未來所致。能正確評價自己先前的病情,對自己目前情況的理解也算恰當。小說下載
M太太並未出現新的病症,原先偏執的想法大都消除。換言之,病人接受治療後,焦慮、煩躁、抑鬱程度降低,出現頻率也隨之減少。
雖然殘忍,但真的有效
手術顯然極為成功。不過,沒人知道M太太的後續狀況。她在手術後,腦部有何變化?她的病情是否持續改善?有無復發?她對這次手術有何感想?我們一無所知。因為莫尼斯並未追蹤研究,雙方的聯絡就此斷線。
M太太的手術後,莫尼斯繼續為更多的病人進行手術。他不管診斷結果,只要有病人就動刀,這種做法讓他飽受抨擊。他等於把病人當成了小白鼠,後來有多位病人的情況迅速退化。儘管這並不影響病人的情緒感受,但手術的風險與效益卻有必要重新評估。莫尼斯或許會這樣想:這樣做有用,就算沒有用,也不會更糟。頂多就是這樣罷了!莫尼斯這樣寫:“我發現這個方法也許無害,甚至對精神病人大有幫助。”
他繼續進行這項手術。在病人頭上鑽洞,注入冰冷澄淨的酒精。乙醚流過那些掌管心智的腦部組織時,莫尼斯密切注意病人的重要生理徵兆。接著病人腦部出現若干燒灼後的痕跡,就像森林大火後地面上的一片焦黑荒蕪。
莫尼斯最初的手術是用酒精燒灼,總計20位病人接受了手術。後來他改用腦葉切割器,這種儀器附有刀刃,可以從旁切割,切除神經聯絡與組織。莫尼斯看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情形。長期為焦慮所苦的病人變得平靜穩定,幻覺也減少了,久住精神病院的病人可以出院回家了,有些甚至還找到了工作。他為一名26歲的婦女動手術,這名婦女曾在前往剛果的途中,把行李丟下船,還因極度抑鬱,而喝下鹽酸。動過手術後,家人發現她“狀況大為好轉,好像回到沒發病前。”病人本人表示:“病都好了。我現在只想回家和女兒一起生活。”
莫尼斯表示,第一批接受手術的20位病人,7位完全痊癒,7位病情有所改善,另有6位沒有變化,換言之,70%的病人的症狀明顯減輕,長期觀察,也沒有發現有副作用。精神外科學者對此資料頗有爭議。
反對者認為,由於缺乏長期追蹤,所以對這些早期研究所得的資料的解讀方式明視訊記憶體在偏頗。此外,雖然病人在手術後智力測驗分數似有提高,但這意義不大,因為智力測驗測不出腦部手術導致的特定能力的減損。這些觀點都有其價值。然而莫尼斯與其後繼者宣稱,這些大膽且殘忍的手術讓無數病人解除了痛苦,行為得到顯著改善。當時多數抗精神病藥物,像是百憂解之類皆尚未問世,所以莫尼斯的手術儘管殘忍,但也不失為精神病人的福音。
星星之火,差點燎原
莫尼斯於1937年在《美國精神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發表了手術結果,前腦葉白質切除術自此傳入美國。兩位外科醫生弗里曼(Walter Freeman)與沃茨(James Watts)遠赴葡萄牙研修這項技術,後來發展出經眼框額葉切除術(transorbital lobotomy)。弗里曼與沃茨將尖頭儀器從眼睛上方插入腦部,讓儀器尖端穿透眼窩骨骼組織,進入大腦半球。弗里曼與沃茨所用的方式與莫尼斯的手術最大的差異在於進入腦部的部位不同。莫尼斯在發線附近鑽洞,弗里曼與沃茨則從頭部最柔軟的部分下手,手術儀器從眼窩插入,在腦袋裡頭攪和,試圖切除某些組織。
弗里曼與沃茨的手術過程和莫尼斯的一樣駭人聽聞,此外,如果只針對焦慮和抑鬱的病人,則兩者的成果很相似。弗里曼引用了一個堪薩斯州的婦人的例子。這名婦人情緒相當焦躁不安,她不願意住院,因而決定接受手術。這位婦人和M太太一樣,手術前一晚,被剃光了頭髮,看著捲髮落地,她哭了出來。隔天她被送入手術室等候,粉色的頭皮宛如嬰兒的屁股。弗里曼與沃茨進入手術室,鑽洞、切斷腦部組織、縫合。這個婦人躺在手術檯上,帶著敬意,說她一點都不害怕。
弗里曼與沃茨的手術
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