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罐一類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多見於史前時代(中國流行於新石器時代直到漢代)。常用來埋葬幼兒和少年;但日本在繩紋時代和彌生時代有成人甕棺葬。歐洲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的一些文化,還盛行以甕棺盛放骨灰。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裡常有兒童甕棺葬,個別成人也有用甕棺,一般用2或3件較大的陶器扣合在一起,多數埋在居住區內房屋附近或室內居住面下,也有專門的兒童甕棺葬墓地。有人將洗骨葬和火葬的葬具稱作藏骨器或骨灰甕,以區別於一般甕棺。
四十三、懸棺驚魂
遙哥兒聳了聳肩,“就是你想吃也沒有了,那東西可不容易碰到。走,去會會那些甕棺。”
一看那些甕棺,我就想起之前遇到過的人頭和寄生蟲,這裡的甕棺說不定也是那個套路,於是提醒道:“小心裡面有寄生蟲。”
按照我們的路線,甕棺應該在船棺的對面,要走一段距離才能到,而那些木棺就懸掛在兩者之間,等我們走了差不多遠的時候,卻發現那些木棺根本就不是懸掛在兩者正中央的,由於蠟燭的照明範圍十分有限,只能依稀辨認出那些木棺是懸掛在偏左的地方。
“照明彈還剩多少?”遙哥兒問。
“剛才用了一發,還剩三發,要用嗎?”,除了他隨身帶著的東西,剩下的基本上都在我包裡,所以每樣東西的數量我都很清楚,如果說他現在是衝鋒陷陣計程車兵,那我就是後勤,而白翊飛是退居二線的傷兵。
“嗯,看看那些懸棺,說不定能發現什麼。”
我遞給他一枚照明彈,他朝著斜上方發了出去,習慣了昏暗的眼睛對於這種突如其來的光線很難適應,所以每次發出照明彈的前幾秒我們都是閉著眼睛,然後慢慢的適應光線,雖然這幾秒對於維持不了太久的照明時間來說彌足珍貴,但是基於生理上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妥協。
懸棺一共十一具,這在第一次用照明彈的時候白翊飛就數了出來,那時離得遠我還以為是排成一條直線的,其實並不是這樣,那些木棺實際上是分成兩排懸掛的,比較靠近我們這排掛著三具,它後面那排掛著八具,好像船棺也是分兩排擺的,前排一具,後排六具,最開始的青銅槨也是兩排,一排四具,一排九具,這麼一看好像都是擺成兩排的,那甕棺不出意外也一定是兩排的,這樣的擺放方法肯定是有什麼說法的,等到了甕棺那裡,遙哥兒大概就會發現了。
照明彈的光黯淡之後,遙哥兒重新燃起了蠟燭,“看材料像是金絲楠木。”
白翊飛點了點頭,附和道:“嗯,的確是金絲楠木,這種木材不腐不朽,漢代的帝王就開始用它做棺了,唐宋也比較流行,只是這數量很驚人。”
“雖然有點高,但是上去似乎也不是太難。”遙哥兒擺弄著自己手裡的繩子,“不過開棺就有點困難了。”
“要上去嗎?”我問他,看來他對這些金絲楠木棺很感興趣,不然不會改變原來的路線。
“嗯,我去看看,你們在這裡等我就行,離得不是很遠。”
“還是在下面等你吧,我們過去吧。”
到了懸棺下面,他用繩子繞住掛住懸棺的東西,然後用力的扯了扯,確定還能承受一個人的重量之後,他慢慢的爬了上去,這次因為沒有可以借力的東西,爬的比上次慢很多,但最後也還是上了去,他只在這具懸棺上停留了一會兒就跳到了旁邊那具上,把腳下那具棺材的棺材釘全部拔了下來之後,又跳回了之前那具上,然後衝我喊:“夏念,你拉拉繩子試試能不能移動這具棺。”
“好。”我應著,然後用力的扯了扯繩子,那懸棺就動了動,“可以,沒問題。”
“那向右拉,讓兩具棺靠的近一點。”
“好。”我按說他說的向右拉著繩子,雖然有些吃力,但我還能承受,他腳下那具棺材也慢慢的向另一具靠近。
“行了,可以停下來了,先別鬆手,馬上就好,堅持一下。”
“嗯。”為了讓棺材不動,我把繩子纏在一隻手上,另一隻手拽著,然後抬著頭看遙哥兒。
他試了試距離之後,抬腳把旁邊那具已經拔了棺材釘的棺蓋踢開了一半,然後蹲下去看,“是具溼屍,嗯?這個……”他盯著裡面看了一會兒,“夏念,帶字的有了!”他好像從懸棺裡拿出了什麼東西,剛站起來就大喊道:“糟了!夏念,快鬆手!”
他這一聲叫嚇了我一跳,繩子拴在我手上哪是說松就松的,沒辦法,我只好拽著繩子往回跑,遙哥兒腳下的懸棺就朝著另一邊擺了回去,他也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