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什麼有損害的。但誰都心裡清楚,這絕對是不相同的。只要選擇不去新疆,這人在秦軍中的前途就不要宵想了。劉暹是在用一種看似和緩順平,實際卻以‘是不是自己人’這麼一個具有決定性的角度來審視著!
對於秦軍體制下的官兵們,這真的殘酷。
然而即便再殘酷,寧願前途荒廢,也不想入疆的官兵,依舊大把大把的。
在性命面前,許多人選擇了不要前途。
三千多人的騎兵營銳減到兩千人左右,三個整編大隊剩下了一千人出頭,就是編定的軍部和後勤隊伍,也足足少去了三成。
倒是相當整齊,三個部分的‘淘汰’率都在30%上下。
劉暹這些日子全忙在了兵額補充上。對於自己那未過門的媳婦,心裡只能說一聲抱歉了。
“五哥。那個董福祥已經走到鳳縣,咱們到底該怎麼待他?”
“姓董的也算綠林一脈,要說收納他也不介意。可他領的是多隆阿的官兒,歸到咱們隊伍裡了,算咱們的人還是算多隆阿的人?”
“難道算第二個陳天柱?”
秦軍將領大部分對董福祥這個劉暹所熟知歷史名人持抗拒心理。因為董福祥是多隆阿撥調劉暹援疆軍裡的,而不是歸到漢中鎮,或是劉暹這個烏魯木齊提督麾下的建制隊伍。雖然官不大,兵也不過六百騎,卻完全能將之看成多隆阿摻劉暹軍的沙子。膈應人!
但董福祥那綠林豪傑的出身又讓大部分的秦軍老將心有餘熱。是以眾將內心對董福祥這個近年來算是甘陝風雲人物的名人,感情很複雜。
生於道光十九年的董福祥,年紀僅僅比劉暹大一歲。劉暹是刀客首領,董福祥就是哥老會的大哥。
生於環縣毛井(當時屬寧夏固原),其父董世猷為當地“哥老會”首領,為人直爽,打抱不平。董福祥自小受家風影響,嗜好練武而不喜讀書,青年時代喜歡結交綠林中人,經常往來於幫會,因而地方紳民對其皆存畏懼之心。
同治初年,董福祥利用自家在哥老會的關係組織地方團練,建立了一支實力甚強的漢族武裝,護陵【黃帝陵】衛民,護地方安寧,一時追隨者絡繹不絕。勢力不斷壯大。
如果當時沒有安化縣把總王藹臣這麼個人存在,董福祥極可能就會走上與劉暹相同的道路。但就是因為有了王藹臣,此人看到董福祥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遂以荒誕罪名將其逮捕,押在囚籠中施以沸水燙頂之刑,獄卒同情董福祥,偷偷將其釋放。董福祥大難不死,遂整旗鼓,在安化縣起兵。
不過又跟許多起義軍不同的是,董福祥一邊抗清的同時,也在對抗真神教暴軍的掠殺破壞。真神教暴軍的主導人物之一白彥虎,可是一直想燒掉黃帝陵的。
董福祥一邊抗暴,另一邊又要抵抗官兵的進剿,雖然一度接受環縣縣令翁健邀請,防守環縣城。可沒過多久,就又倒戈反清。寄至同治四年,董福祥勢力已控制陝甘10餘州縣。他本人自封為陝甘自衛總團大元帥,手下號稱30萬,控制區域南及延安,北達伊克昭盟,東起綏德,西至環縣、固原。
聲勢浩大的都要讓北京側目。於是安定了渭水一帶的多隆阿,兵鋒銳芒就指向了董福祥。去年夏起,董福祥與多軍綏德數次作戰均失敗,被迫轉入防禦。多隆阿又審時度勢,以一點開花,中心突破的戰法直接突破董福祥的外圍防線,大勝董軍於瓦窯堡【這三字熟悉不???】。年底十二月,董福祥被破全軍投降多隆阿。
第一百三十七章裁軍
多隆阿沒殺董福祥,具體什麼原因,不為外人所知,官面上的解釋僅僅是欣賞其軍事才能,假的不能再假。
劉暹想來總歸是因為董福祥反清的同時也積極抗暴,民族大義上不空缺,雖然這大義跟多隆阿這旗人扯不上半點瓜葛,但終歸也順了一點‘大清’的心的。
再有就是真神教暴軍敗出陝西,聲勢已經大墜,其內必定有很多人心生動搖,多隆阿歷經與太平軍的多年廝殺,在這一方面是揣摩細緻,留董福祥活命,定有‘千金買馬骨’的意思。
再說到底,董福祥好歹也有護衛黃帝陵的功勞在,眼下滿清依靠的又是漢官士紳階層的支撐,無論如何也不能做過分的。
假如多隆阿換成左宗棠一類的漢員大吏,十之**的都會有重用,而不是如多隆阿一樣丟垃圾的扔到劉暹這來。
精簡之後的董軍本有三營建制,但是一聽董福祥要挺軍進赴新疆,嘩啦啦的人就落跑了一半還多。最後連董福祥的親兵在內,也就剩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