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鄧明海回答道。這老頭兒現在彎腰垂手,腦袋低著不敢看陳德興,一副戰戰兢兢的樣子。
“鄧明潮是你弟弟?”陳德興問。
“乃是草民的從弟。”
“他如今是我北明重臣,之前也隨孤王來了普陀山,現在去往日本了,他可曾回過舟山?”
“聽濤他是幾過家門而不入……”鄧明海回道。
“哦。”陳德興點點頭,他猜想鄧明潮和昌國鄧家一定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矛盾,或許是因為他投靠自己的緣故……
“鄧明潮是個人才,外交內政樣樣在行,是孤王重臣。”陳德興停頓了一下,目光緩緩掃過鄧家的人物,“你們鄧家還有這樣的人才嗎?”
“有!”
有人大聲回答,卻不是鄧明海。
陳德興循聲望去,看見一個三十多歲,臉色黝黑,鬍子頭髮沒有好好打理,看著有些落魄的漢子。
“你是……”
那漢子大聲道:“草民鄧秋忠,正是不亞於聽濤先生的人才,願為大王平江南五路!”
第420章民主人士
這算是在吹牛嗎?
陳德興眉頭深皺,看著鄧秋忠一副落魄的樣子,很不以為然。就這傢伙,估計在昌國鄧家裡面都是混得不怎麼樣的人物。還能替自己平江南五路?而且自己有士爵兵,有八旗兵,要打平江南還不是一碟小菜?麻煩的只是如何整治江南的各種義門。
“唔,”陳德興不置可否的嗯了一聲,“有什麼辦法,說與孤王聽聽。”
落魄大叔鄧秋忠上前一步,施了一禮,然後便道:“草民的辦法就是儒以禮亂法!”
這話聽著有點像韓非子的觀點,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什麼叫儒以禮亂法?”陳德興皺著眉頭追問。
鄧秋忠道:“自然是以宋儒亂宋法!草民亦是宋儒,又出身義門,深知宋國有志之儒,向來是有復禮之志的。”
“那不是和孤王一樣?”陳德興扭頭看了看老爹,陳淮清是儒生,當然比較瞭解儒生的思想。
“胡思亂想罷了,”陳淮清道,“克己復禮是天天掛嘴邊,只是實現不了。因而就由法度轉道德,克己復禮都是德行。”
克己復禮是孔子提出的,可以說是儒家的政治綱領。克己可以理解為士要恪盡職守,奮發努力。復禮則是恢復周禮。加在一塊兒就是士要奮發努力,以恢復周禮。
但是這個周禮彷彿是恢復不了了,所以克己復禮也就漸漸有了別的解釋。比如在道德上的克己復禮,大家都做道德君子,知道N榮N恥,消滅人慾,儲存天理云云的。本來是一個政治綱領,結果弄成了一個思想道德規範。
不過現在畢竟是宋不是清,儒生們還是知道克己復禮真正的含義,也敢往這方面想一想——歷史上直到明末清初,還是有一些大儒敢探索真正的復禮之道的。譬如明末大思想家黃宗羲就提出了一套依託宗族、學校實行復禮,約束君王權利的辦法。
“但是大王在普陀山辯法上卻奪儒道統,實行復禮了!”鄧秋忠接過話題又道,“既然大王可以復禮,那麼大宋為什麼不能復禮?北明之強起於復禮,那麼大宋之弱,原因便是不願意復禮。若有人提出復禮強國,以衛孔孟之道。江南義門大儒,如何不群起追隨?”
“這樣啊……”陳德興思索著問,“大宋若是復了禮,會不會強大起來?”
鄧秋忠輕蔑地一笑:“宋儒要是復了禮,大宋國也就散了。”
“何也?”陳德興不明所以。
“大王以功臣士爵為復禮之基,士爵以功封,大多起於微末,追隨大王,以功受封,以封議政。此乃復禮分封之正路,上下齊心,議政為公,雖復禮而人心不亂。”
陳德興點點頭。這個儒生的分析倒是不錯的,士爵多起於微末,就是說他們還沒有變成龐大難治的利益集團。他們的利益和大明這個新興之國是一致的——大明越是壯大,他們可以得到的土地、農奴、財富就越多!而且北明草創至今,行事和分封還算公道。沒有出現有功不封,有過不罰的情況。所以陳大明王的信譽還在,下面的人相信陳德興,也願意追隨。因而即便有了議政之權,也還是會聽從陳德興的話!
至少在目前,北明的貴族民主是有權威的——民主和權威看著好像是反義詞。但實際上卻是可以二而一的,在成熟的民主制度下,當選的領導人就有執政的權威。譬如後世的美帝,總統和議會都有相當高的權威,他們制定的法令也可以得到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