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在明清時期較多見,是當時盛行的吉祥圖案之一。也有玻璃製品,色彩樣式造型新奇、美觀小巧、玲瓏剔透。《飲流端說瓷》中提到“蟾滴、龜滴,由來已久。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龜。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晉時青瓷硯滴,多龜形,稱“龜滴”。雕塑成蟾蜍形的,名“硯蟾”、“蟾滴”。別稱“金小相”。
這一隻水丞的材質有些特別,是墨晶製成的,水晶是結晶完好的透明的石英晶體,是石英龐大家族中的一員。純淨的水晶通常呈無色透明狀,這種清瑩通透的水晶在整個水晶的族群裡,分佈最廣,數量也最多。除了無色透明的水晶之外,有的水晶還含有微量的雜質元素,經輻照後,會產生不同的顏色。人們根據顏色的不同,將水晶進行了分類。當水晶中含有微量的鋁,經輻照後,會呈現出棕色、棕褐色以至於黑色的水晶,這類水晶就被稱為煙晶。由於褐色的深淺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顏色濃烈近似黑色的又被稱為墨晶。
古代的水晶製品中,墨晶製品較少,這一件水丞又是清初製品,十分適於收藏,駱天看到荊老的面色突然暗淡下來:“荊老前輩,怎麼了?”
荊老搖頭:“沒什麼,只是想到我曾用這水丞替司令添過水,往事真的是一去不復返了。”這已經是今天晚上第N次荊老提到司令了。
這倒數第二次其實駱天一進來就看到了,這東西駱天不陌生,周伯齋手上就有一件,而且還是奇芳齋的鎮店之寶,那就是屏風,這間藏室的這扇屏風擺在這間藏室的左邊,剛才荊老取東西時就是從屏風後面拿出來的。
屏風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專用器具出現,屏風的誕生,開始是專門設計於皇帝寶座後面的,稱為“斧鉞”。它以木為框,上裱絳帛,畫了斧鉞,成了帝王權力的象徵。《史記》中也記載:“天子當屏而立”。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發展,屏風開始普及到民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名位和權力的象徵。經過不斷的演變,屏風作為防風、隔斷、遮隱的用途,並且起到點綴環境和美化空間的功效,所以經久不衰流傳至今,並衍生出多種表現形式。
古時,王侯貴族的屏風製作非常講究,用了雲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鑲嵌工藝上,用了象牙、玉石、琺琅、翡翠、金銀等貴重物品。可謂極盡奢華。然而,民間的屏風製作大都崇尚實用樸素。
漢唐時期,幾乎有錢人家都使用屏風。其形式也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來的獨扇屏發展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疊,可開合,漢代以前屏風多為木板上漆,加以彩繪,自從造紙術發明以來,多為紙糊。
明代以後出現了掛屏,已超出了屏風的實用性,成為純粹的裝飾品。隨著社會的轉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難把它作為家庭的陳設品,以致其範圍逐漸縮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場所才有它的身影,如劇院、茶館、說書場等。近年來,海內外人士又開始對中國的古典傢俱感興趣,包括屏風在內的古典傢俱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們重新認識,我們希望人們能從傳統的屏風工藝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啟迪。
這件屏風由四扇組合而成,在每扇屏風上均鑲嵌一塊玉板,在四塊玉板上用陰刻描金的技法刻有乾隆御題詩一首,在屏風的背面還有御題詩的楷書釋文。
這屏風是屬於插屏,插屏是凡屏扇與屏座可裝可卸的座屏、硯屏等的統稱。明代以前,屏風多趨於實用,被歸為傢俱的一種,主要用於遮蔽和做臨時隔斷,大都是接地而設。清初出現的插屏和掛屏,則開始兼有供人欣賞之用。
插屏一般都是獨扇,形體大小各異。大的可以有三米之高,多設在室內當門之處,根據房間和門戶的大小,來確定其高度;小的則只有二十厘米,就像自己眼前的這一扇屏風,就只有二十厘米高。
插屏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來擋風和遮蔽,在室內,它又有裝飾作用。這種插屏以雙面心為佳,如果是以山水、風景為內容,則更美。由於山水、風景都具有由近及遠、層次分明的特點,雖置於室內,卻能起到開闊視野、消除疲勞的效果,給人一種舒暢的感覺。
“荊老,這一套屏風是和田玉製的插屏,在工藝上又屬於嵌玉,嵌玉傢俱一般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採用玉石材料雕琢成各種人物、圓璧、瑞獸、花鳥等圖案,鑲嵌在桌案椅凳等傢俱的表面,起到點綴陪襯作用;第二種則是嵌玉遮蔽類傢俱,這類傢俱是將雕琢成各類圖案、鐫刻詩文的玉片或傳世古玉、仿古玉璧鑲嵌在硬木製成的屏風類傢俱的屏心中,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