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犯痛,改日讓青珏來給我看看,讓我這把老骨頭多熬幾個春夏。”
朱慕昭道:“明天就讓那小子過去。”
餘舒將兩人的隨意看在眼裡,不難猜到他們私交甚好。尹天厚離開,朱慕昭將餘舒叫進了樓裡。
“傷養好了?”“養好了。”“近來朝中大事,你可有耳聞?”“略知一些。”
朱慕昭引著她在臨湖的窗邊坐下,茶几上擺有一套巴掌大小的紫砂壺,乍一看和尋常的官窯沒什麼區別,若是多瞧上一會兒,就能發現奇特之處。那圓潤小巧的壺身上雕刻著一對兒陰陽魚,底座蓄著淺淺一層茶湯,那兩條小魚汲了水就像是突然活了過來,一明一暗地游來游去,簡直是巧奪天工。
朱慕昭看她一邊答話,一邊偷瞄茶几上的兩儀壺。像是個瞧見稀罕的小孩兒,他的面容不禁柔和了少許,對她笑道:“這隻兩儀壺是當年辛老院士的得意之作,茶水入壺,消得一刻再取用,便多了些提神明目的奇效,你不妨試試。”
他口中的辛老院士,並非會記司左判官辛雅,而是辛雅的父親,曾在太史書苑教學的辛老太爺。
餘舒今天本來就是到大提點這裡賣乖的。於是就順著他的話給自己倒了一杯茶。剛剛入口不覺得如何,只是比尋常茶水少些苦澀,但是過了一小會兒,她就明顯地察覺到有一縷涼爽之氣湧上頭頂。人也跟著清醒過來。這種感覺。讓她想到了同樣是出自辛家的仿製太清鼎和醍醐香,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她手上有辛家饋贈的一小部《奇巧珍物譜》,上面不見有這兩儀壺的記載。想必也是辛家的不傳之秘。
“下個月初一是你與景塵的好日子,你仔細著,不要再出什麼岔子。”朱慕昭如此叮嚀她,隻字不提朝中的風雲變幻。
餘舒將茶杯放回原處,看著他運籌帷幄的樣子,佯作好奇地發問:“聽說太子派人前往寧冬城問罪,要將東菁王押送回京?”
朱慕昭道:“姜懷贏抗旨不尊,理當嚴懲。”
餘舒神色遲疑:“東菁王既然已有不臣之心,又豈會束手就擒,若是他不肯回京,又當如何?”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輕描淡寫一句話,餘舒聽著背脊發涼,太子眼下只是一個傀儡,大提點才是這個朝廷的決策者,東菁王尚未起兵謀反,他就將其認定成亂臣賊子,儼然是他早有預料會有這一天,那他會不會也知道薛睿帶著雲華前去投靠東菁王了呢?她為何覺得大提點這句話另有所指。
“你在擔心什麼?”朱慕昭冷不丁地問道,餘舒輕咳一聲,掩飾了不安,欲言又止地說:“傳言東菁王麾下有二十萬兵馬,東北軍個個驍勇善戰,在沙場上往往能以一敵三,朝廷要降服他只怕是不易吧。”
然而朱慕昭運籌帷幄地對她笑了一笑,不再多說。
餘舒生怕他看出來她是在套他的話,不敢再問下去,老老實實地坐了一會兒,就起身告退了。
* * *
寧冬城背臨兩江,一面靠山,佔據兵家常勝之地,自兩百年前建成後,便鎮守著大安邊陲,北拒韃靼,東震海外。可以說大安近百年的太平盛世,有一半都是姜家東北軍的功勞。
清明過後,北方漸漸回暖,常年駐紮在寧冬城外的兵營一早就開始操練,寬闊的校場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人頭,卻在教頭一聲號令下,整齊劃一地舉盾揮刀,氣勢驚人。
“呵!”
“吒!”
一行人站在遠處高臺上眺望此景,為首的那名男子身長八尺,肩寬背闊身材雄壯,身披一件赤金軟甲,頭戴鷹羽冠,他人相貌英武非凡,眉尾處有一道疤痕,平添幾許煞氣,此人便是東菁王姜懷贏。
“二弟,你看,這刀盾營都是按照你的要求訓練,再有一個月便可上陣殺敵。”姜懷贏指著看臺下計程車兵,聲音洪亮地說道。
在他身旁站著一名面容俊朗的青年,只見他穿著一件竹青儒衫,一頭烏髮隨意束起,看似手無寸鐵的書生模樣,眉宇之間卻有一股凜然之氣,不同常人。這名被姜懷贏喚作二弟的青年正是兩個月前擺脫朝廷追兵,前來投奔的薛睿。
“東北軍多騎兵,朝廷若是派兵前來討伐,必定有大量弓箭手針對我們的鐵騎,大哥不想畏首畏尾,就需要這一支刀盾兵,進可攻退可守。”
姜懷贏點頭贊同,回過頭來看著他,炯炯有神地問道:“上回你讓我見識的火炮,何時才能大批使用?”
薛睿微微笑道:“快了,我義父整日都在神機營,一有進展便